儘管企業管理的教科書不停增訂或更新,當中所涵蓋的内容,卻總給人一種過時的感覺,尤其是作者所引述的管理模式,很多都源自上世紀的七、八十、甚至更久遠的年代。縱使這些模式今天仍然被廣泛推崇或應用,但面對瞬息萬變的商業營運環境,這些管理模式的合宜性,難免受到懷疑。
嚴重脫節的教材
一種管理模式或學説由着手研究至發表,再演變至成爲被教科書收納的經典,動輒需要最少十年八載的時間,而這些「教材」在初步定型後,所不斷進行的驗證和修訂,又往往耗時經年,難怪二十一世紀的管理學教科書,在選材上仍局限於半個世紀前的學説。本來,在歷史的長河裏,一種學説經歷幾十年的沉澱和提升,是最尋常不過的事,偏偏在這個分秒必爭的商業世界裏,管理學院若只教授接近半個世紀前的管理模式,在應用上就難免給人一種嚴重滯後的感覺。
提起管理模式,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哈佛商學研究院著名教授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的名字。波特是當今少數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學家之一,享有「策略管理之父」的雅譽。他所提出的價值鏈(value chain)、產業競爭的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s model)、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和競爭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等等,都是管理學生必讀的課題。翻開任何一本策略管理的教科書,都不難找到這些課題,較爲細心的教科書作者,會把這些模式或理論的演變,在新修訂版内補上,但較多的作者,只是把幾十年前的經典收錄在書内,以這些模式作爲一個起步點,讓老師和同學自己去「探索」。
不斷改良的學説
波特活躍商管研究和教育界數十載,不時更新或修訂過往的主張,例如他曾經極力主張企業必須建立競爭優勢,即在某方面發展獨特的能力和表現,才能制定策略在競爭中取勝;波特認爲競爭策略主要分爲「以低成本領先」和「以差異化取勝」兩種;低成本主要是透過提高生產效率而達成,差異化則是指在產品、服務、人事或形象方面,與對手有明顯的分別,並比對手優勝;而在使用這兩種策略的其中一種的同時,企業亦須決定在大眾市場,還是在某個特定市場中競爭。
波特的競爭策略模式,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推出以來,縱使在實際成效方面仍未有定論,卻一直備受推崇,成爲策略管理學説的經典。波特指出,企業致勝之道,是必須在低成本和差異化兩種策略中,二擇其一,切勿把自己「困在中間」,即兩者皆選,或是兩樣都不用。這種説法不難理解和接受,因爲推行差異化策略,必須在產品設計、推廣、服務或人才招聘和訓練上,作出大量投資,與低成本策略宗旨不符,兩者不能並存;但兩樣都不用,則未能在市場上突圍而出,也叫僱員無所適從。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説法已經站不住腳,波特自己亦曾對此作出修訂。
與時並進的企業
隨着科技的發達,不少企業已經能夠做到,既能為顧客提供量身定製的產品或服務(即差異化策略),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即低成本策略),例如潮流服飾製造和銷售商ZARA,一方面能掌握最新潮流資訊,盡量貼近潮流趨勢,並把服飾設計所需的時間,由傳統的幾個月減至幾個星期,另一方面又能因應實際銷售量,制定最新生產數額,令存貨需要減至最低,同時避免缺貨的情形出現,並及早停止滯銷貨品的生產,這些都由其先進的科技設備和系統所促成;著名運動服飾製造和銷售商Nike,亦能一方面透過大規模生產部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利用設計軟件,為顧客量身定製運動鞋,令運動鞋變得個人化,更加迎合新一代的要求;Nike這種做法,其實是將以往不能並存的大規模生產(mass production)和量身定製(customization),結合成爲大規模定製(mass customization),亦即同時採用低成本和差異化策略,卻不被困在中間。
像ZARA和Nike的做法都是三、四十年前未能想像的,亦是波特提出競爭優勢和競爭策略學說時,未有提及的。可是,到了今天,儘管時移世易,甚至波特本人也作出了修訂,不少教科書仍然停留在「若不能從兩種策略中二擇其一,就必然被『困在中間』」的説法,令人無法信服。説到底,教科書只是一種入門工具,模式只是將一些概念或道理簡單化,為同學提供一個框架去理解現實中複雜的内容。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的啟導固然重要,同學也要自己努力去觀察、閲讀和思考,不要只停留在盡信教科書的層面上。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