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孩子也可以幸福生活?

──切實提高幸福感(二)

無論富或貧,父母應當抽時間關心和陪伴子女成長,讓孩子的童年回憶中有父母的快樂片段。

前文〈由學生的生命規劃及心靈開拓着手〉分析老師的支援及學校的歸屬感等因素,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幸福感(註一)。本文進一步探討「家長因素」──包括家庭資源、家長參與及情緒支援,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幸福感。

家庭資源的影響

根據PISA2015香港15歲學生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社經狀況欠佳,會增加學童成為很不滿意生活的孩子的可能性;家庭社經狀況良好,亦會增加學童成為很滿意生活的孩子的可能性。家庭社經狀況的影響,主要透過家庭資源投放起作用。亦即社經條件較高的孩子,擁有更多教育資源及物質資源,進而有更大機會成為很滿意生活的孩子。有趣的是,資訊科技資源會減少學童成為很滿意生活的孩子的可能性。這是否意味着這些孩子都很孤單?而終日活在電腦虛擬世界未能為孩子帶來快樂?而這個發現對現時廣泛推展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ematics)跨學科教育課程,可有參考的價值呢?

而社經條件較低的孩子,擁有較少教育資源,進而有更大機會成為很不滿意生活的孩子。有意義的是孩子的不快樂,與物質資源及資訊科技資源的匱乏並無顯著的關係。只有教育資源的匱乏,才能顯著地提升孩子對生活的滿意度,而這種資源似乎可以由學校及社區補充及提供。由此可見,富裕家庭的孩子在有效的資源投放下,很大機會成為快樂的一群;而當貧窮家庭的孩子擁有適當的教育資源時,亦有可能成為滿意生活的一群。

筆者進一步運用邏輯迴歸方法(logistic regression),控制了上述的家庭社經地位及家庭資源後,分析不同類型的家長參與──家庭為本及學校為本的參與──對青少年幸福感的影響。結果顯示,親子溝通及情緒支援兩項家庭為本的參與,對提升學童生活滿意度至為重要。

親子溝通的影響

圖一顯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與子女閒談、一起吃晚飯,以及傾談學校生活的頻率,均與孩子對生活的平均滿意度成正相關。

圖一:父母參與家庭活動的多寡與子女生活滿意度的關係。
圖一:父母參與家庭活動的多寡與子女生活滿意度的關係。

家長情緒支援最重要

在情緒上給予子女更多支持尤其重要,當父母常常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避免過分批評而是多加適切的鼓勵,孩子才能建立恰如其分的自信心。當子女在校內遇到困難時,父母能及時察覺而給予支持,甚至進一步對孩子的日常學校活動展現興趣,而非只關注學業成績或名次等,對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尤其受用。

圖二:父母支持與學生滿意生活的百分比。
圖二:父母支持與學生滿意生活的百分比。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資源確實對孩子的幸福感有些微影響,但現時在香港生活的青少年在基本溫飽上應該沒有大問題。上述的分析顯示有些窮孩子可能因某些教育資源不足,較容易不開心,但學校及社區近年提供了不少捐贈,政府又承諾在教育上每年新增50億的撥款,資源不足的限制似乎不難解決。綜合而言,要使孩子幸福快樂主要仍是看家長有沒有時間、心力關注子女,學童進入暴風期的人生階段,最需要的是一個好的聆聽者。只要父母及老師能夠提供關切的溝通及情緒的支援,孩子不論貧富也可以生活得幸福快樂,這才能切實地提高整體的幸福感。


註一:幸福感如何量度?從「0」到「10」中選擇一個數值,「0」表示你覺得「毫不滿意」,而「10」表示「完全滿意」。選擇1-4分的孩子,被定義為對生活「很不滿意」; 選擇9-10的孩子,被定義為對生活「很滿意」。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