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是烏克蘭人炸的?俄羅斯不接受 默克爾遭質疑!

在紛紛擾擾的關於北溪管道爆炸原因的分析中,《華爾街日報》提供了一種新的說法,但是由於缺乏可以拿到枱面上公開的人證和書面證據,北溪管道被炸的真相依然是羅生門事件,各說各話。

北溪天然氣管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管道,長1200多公里,將俄羅斯的天然氣通過穿越波羅的海的管道,輸送德國,包含兩組平行的管道,每組兩條。1號管道於2011年11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2號在2021年10月5日開始調試送氣,這兩組管道的輸氣量,一度佔到了德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40%。

北溪管道的前世今生

這個專案是由設在瑞士的北溪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佔了51%的股份,其他股東包括德國、瑞士等國的企業。北溪天然氣管道是2005年,由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和俄羅斯總統普京一起敲定的。施羅德是知名的親俄派,卸任之後還一度擔任了北溪股份公司的董事長,這顯然是俄羅斯對他的利益輸送。

前德國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Wikimedia Commons)
前德國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der)。(Wikimedia Commons)

2014年俄羅斯侵佔克里米亞之後,美歐社會反俄情緒上升,北溪項目開始遭到愈來愈多的質疑,美國和波蘭等東歐國家尤其不滿意。2019年1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2020年國防授權法案》,對北溪2號實施制裁。2022年2月22日,在美國的壓力下,德國政府宣布終止北溪2號輸氣管道的啟用審核程序。

兩天之後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和歐盟宣布對俄羅斯實施多種制裁,德國內部也對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感到後悔,宣布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包括天然氣在內的多種能源,俄羅斯則通過減少北溪管道供氣量的方式進行報復。

2022年9月2日,俄羅斯以檢修設備採購困難為理由,宣布無限期停止供氣。24天之後的9月26日,北溪1號和2號管道同時發生了爆炸,4條管道有3條出現了洩漏,俄羅斯向德國的天然氣輸送完全中斷,這條管道此後一直處於廢棄的狀態。

外媒最新發文 認定烏人所為

關於北溪管道爆炸到底是誰所為,國際上眾說紛紜。2023年2月8日,美國調查記者西摩·赫什(Sy Hersh)在個人網站上刊文,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聲稱是美國和挪威幹的。2023年3月《紐約時報》發文認為,此事是一個親烏克蘭組織所為,但是沒有烏克蘭政府高層的參與。

管道的爆炸處位於丹麥和瑞典的專屬經濟區內,這兩國經過調查之後,在2024年2月先後發表聲明,稱由於沒有司法管轄權,加上很多證據在海底取證很困難,決定終止調查。

2024年8月14日晚上9點,美國《華爾街日報》在其網站上發表了一篇調查報道,標題是「醉酒的夜晚,租來的遊艇,北溪管道遭破壞的真實故事」,認定此事是烏克蘭人所為。文章經過多方的調查,講述了如下的故事:

2022年5月,幾個烏克蘭高級軍官和商界人士在酒吧小聚,慶祝俄烏戰場烏克蘭取得的進展,喝得高興的時候,有人提出了摧毀北溪管道的計劃,以掐斷俄羅斯從歐洲賺錢的通道,經過層層上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最初批准了這一計劃,但是後來,荷蘭情報機構先得知了這一計劃。

時任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i Zaluzhnyi)。
時任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i Zaluzhnyi)。

荷蘭人在M17航班被擊落之後,加強了對俄烏情報的收集力度,於是報告給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美方轉告給德國,並且要求烏克蘭不要這麼做。澤連斯基聽從了美方的要求,下令停止,但是時任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i Zaluzhnyi)依然繼續推進這個專案,聲稱人員已經派出去,聯繫不上,無法停止。

烏方共有6個人參與了行動,船長是一名現役軍官,從戰場上偷跑出來。另外4人是經驗豐富的深海潛水夫,還特別加了一名女性,以便一行人偽裝成遊客度假的樣子。 他們在德國羅斯托克港,租了一艘遊艇開往波羅的海,在漆黑冰冷的海水中,安置了一種名為HMX的強力炸藥,行動總共花了大概30萬美元。

這篇報道聲稱,採訪到了解和參與此事的烏克蘭高層,但是由於所有的命令都是口頭下達的,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記錄,也就說這篇報道的內容無法得到證實。

俄方堅持 爆炸是美國所為

此前,德國鎖定了一名參與此事的潛水夫,確認這名代號為「弗拉基米爾· Z」的烏克蘭男子身處波蘭,並於今年6月發出了歐盟逮捕令。按照歐盟的司法規定,波蘭當局有60天的時間對德國的請求作出反應,並且逮捕這名嫌疑人。但是還沒有來得及行動,這名男子已經在7月初離開了波蘭,這樣一來,這件事也無法找到人證。

報導中的核心人物扎盧日內,已經在今年3月解除了現役,就任烏克蘭駐英國大使。他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的時候,否認自己與北溪事件有關,聲稱對他的指控是「挑釁」。烏克蘭總統顧問波多利亞克(Mykhailo Podolyak)也予以否認,認為這種行為只有在擁有大量技術和財政資源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而這些資源只有俄羅斯才有。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Shutterstock)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Shutterstock)

令人驚訝的是,俄羅斯也不接受《華爾街日報》的說法,仍然堅持爆炸是美國人所為。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表示,在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的調查上,西方國家的任務是為自己開脫責任。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也表示,西方媒體的報道是協同釋放假消息,企圖把公眾的視線從真正的襲擊元兇身上轉移開來。

德國是最大受害者

在紛紛擾擾的關於北溪管道爆炸原因的分析中,《華爾街日報》提供了一種新的說法,但是由於缺乏可以拿到枱面上公開的人證和書面證據,導致即使有了這篇報道,北溪管道被炸的真相依然是羅生門事件,各說各話,未來很長時間裏估計依然會如此。

不過毫無疑問,德國是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此前它的製造業對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依賴很大,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德國跟隨美歐國家對俄羅斯制裁,道義上,也必須減少從俄羅斯的能源採購。 到2023年底,德國已經完全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石油和煤炭,轉向從中東、北非、美國等其他市場,採購價格更高,導致部分製造業產能轉移,德國經濟的前景趨於黯淡。

前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Wikimedia Commons)
前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Wikimedia Commons)

不過這幾年,德國內部一直在反省跟俄羅斯的關係,連帶對默克爾(前德國總理,Angela Merkel)的評價也出現了下滑,很多政治人物指責默克爾缺乏應有的警覺,過於相信和依賴俄羅斯,把德國的能源安全一股腦押注在俄羅斯身上,最終讓德國成了戰爭的犧牲品。

對於《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德國有聲音認為應該向烏克蘭討說法,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也有人認為,全部線索指向烏克蘭,可能是出於各種利害關係,或者是一種虛假消息。在資訊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不排除有人試圖將責任轉嫁給烏克蘭。

東歐國家的普遍態度

德國的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等高層就保持沉默,顯然,德國歸根到底是美歐陣營的一員,這個陣營的成員是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的。

俄烏戰爭以來,美國對這個陣營的掌控能力其實是加強了,在美國的牽頭下,美歐國家合作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這是當下壓倒一切的大局,德國也得服從。波蘭對於德國提出的逮捕烏克蘭嫌犯請求敷衍了事,不積極配合,也反映了東歐國家的普遍態度,那就是不管這件事是誰幹的,打擊了俄羅斯就是好的。

去年印度曾經在加拿大本土暗殺了一名錫克教獨立分子,加拿大義憤填膺,擺出證據要向印度討說法,但是被美國摁住,因為拉攏印度是更重要的事情。此事最終不了了之,北溪的事情後續估計也會是如此。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