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當前中國發展的難題有何對策,是全球關注焦點。但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公布後,大家都似乎看不出有什麼刺激經濟的重大舉措;反而在解讀《決定》時,關於香港問題出現了一種說法,就是「香港要改革」。
據媒體報道,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會見財政司長陳茂波時,提出要「三變」:對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來說,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然後,「內地資深傳媒人」、被認為是反映中央觀點的靖海侯撰文指,夏寶龍的話就是點明香港要改革,而要改革就必須由特區政府舉起改革旗幟,要確立改革的鮮明導向,讓全社會都知道香港要啟動改革。
再接再厲的,還有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他在報章撰文指2022年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積極有為……然而,迄今為止,尚未有向外宣示一套完整、全面、系統性和長遠的改革和發展計劃和策略」。據劉兆佳文章說,特區政府「必須不時按照需要對香港的制度和政策進行重大的改革。這些改革涉及的範疇頗廣,包括管治架構和治理方式的改革,以配合一個奮發有為和積極參與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政府的需要,務求建構一個高效和有創新思維的政府」。
「由治及興」下 香港需要什麼改革
一個社會要改革向前、去弊納新,誰曰不宜?但現在宣傳口徑都說香港已「由治及興」、全面融入了國家發展大局,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香港需要做的是什麼改革?要改什麼?革什麼?
從2019年至今,香港「變」和「改革」的幅度之大,可說是回歸以來之最,輿論稱之為香港「二次回歸」。舉其大者,2020年6月通過了《港區國安法》,成立了港區國安委,又任命了一批負責處理國安案件的法官;2021及2023年又通過「完善選舉制度」,立法會、區議會及地區組織的組成和選舉方式徹底改變;今年3月立法會通過《基本法》第23條立法,香港終於完成了憲制責任。
上述各項「改革」,大家記憶猶新。對香港來說,這些改革徹底改變了本地政治生態,從此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互相配合」,跟回歸初期比較,這是大變、大改革!
至於全力推動創科產業、發展北部都會區、興建過渡房屋、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等,屬於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這些計劃都改變了過去政府不主動介入產業發展、劏房戶困境長期得不到改善等老問題。這些政策和措施,又是否算是改革?
事實上回歸以來香港推行過幾場大改革,其中持續時間最長、涉及各方利益最深的是政制改革。政改要「循序漸進」是基本法內列明的;而除了特區政府,當年各政黨、地區團體、社團組織、愛國群眾組織,以至中央政府的港澳工作班子,都曾是積極參與者。但政改終局如何,大家都親歷其境,現在一切已成歷史。
還有另一場大改革,是1999年推行的公務員體制改革,工作包括精簡程序和架構檢討、縮減編制,目的是維持一支精簡而具效率的公務員隊伍。這次改革是為了回應回歸之後有不少意見認為公務員架構臃腫低效、對民眾訴求的反應緩慢,政府希望藉改革改善管治、提升施政效能。
然而公務員體制改革無什麼成績,反而觸發2002年另一場更大改革,就是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決策層的問責官員脫離公務員系統,他們可以來自不同界別、有不同背景,打破公務員壟斷問責官員的舊時代。到2007年10月,特區政府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設副局長、政治助理,希望有系統地培養本地政治人才。
單憑政府決心勇氣 改革難竟全功
上述各項改革,都曾大張旗鼓、有鮮明導向,並且廣泛宣傳,政府全力推動。唯成效如何,大家心裏有數,都不認為改革是成功的。回歸以來的改革都得到中央政府背書,但卻缺乏民眾熱烈參與,改革最後都變成「上頭熱、下面冷」;立法會內各政治勢力又各懷鬼胎,令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任何改革是否成功,都取決於人民群眾是否支持;單憑政府的「決心」、「勇氣」,或是否大張旗鼓宣傳,都很難指望能夠一竟全功。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成功,是因為改革綱領得到大部分人民群眾支持、改革令大部分人得益。歷史上的改革亦如是:沒有人民支持,改革只是一句空話,或是管治階層的一廂情願。得民心,改革才會成功。道理其實很簡單,但卻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2019年後,香港發展的主導權由中央掌控,這正是「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的現實。香港要改革,相信必須配合中央的意願和部署。近幾年從國家安全、創科發展到教育樞紐,都是配合國家的部署行事;2021年香港選制改革、落實愛國者治港,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見媒體時表示這次本港選制改革「是由中央主導」,特區政府會配合和支持有關立法工作。主次之位,已十分清楚,相信之後香港其他改革都會是「中央主導、香港配合」的模式。
2021年4月13日中聯辦轉載一篇來自「紫荊微信號」的文章〈推進香港特區行政改革強化與「一國兩制」新實踐相適應的行政主導體制〉,有如下論述:「香港社會內部分化嚴重、政治對壘加劇,近年來各種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突顯,直至中央直接主導,採取出台香港國安法等一系列措施,香港局勢才實現由亂及治。」意思十分明白:若不是由中央直接主導,香港就無法實現由亂及治。
倘無公眾支持 改革只是空話
中央除了主導香港特區的國安和政治議題,也在定位和發展方向上為香港做好規劃。2019年2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香港的角色是藉着優越地理位置,與內地城市及國際城市連通;香港的國際化城市特質可以為區域發展引進資金、人才、技術和國際管理經驗。到2021年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加入了香港要發展4個新興中心的說法,即國際航空樞紐、國際創科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至於剛結束不久的三中全會《決定》,就重申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基本上,香港發揮的仍是連接國家與世界的窗口。
定位和角色俱備,香港要改革,到底要改什麼?真要改革,特區政府應該要做的是爭取民心,令港人有更強歸屬感、認同感、幸福感。回歸以來困擾港人的國家安全、政制改革和內地與香港關係,現在都再無爭議餘地。物換星移,現在香港發展的「威脅」不在外部因素,而在我們的內部矛盾,諸如貧富差距、年輕人向上流的機會、社會保障、房屋醫療等,這些問題都困擾香港多年。香港要改革,但若得不到港人支持,改革只是一句空話!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