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粵語除了有利在本地生活溝通之外,更由於粵語語音系統傳承久遠,對於了解傳統文化極有幫助,能加以掌握的話,便是獲得了一件打開中華文化寶庫十分有用的工具。
粵語因語音體系有極為悠久的傳承,掌握粵語的語音特色,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承傳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上述問題的說明。
北方話語音體系的劇變
唐宋以後漢語語音從中古音發展到近古音,其間語音體系無論在聲、韻、調各方面都起了極為巨大的變化。元代時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內便指出,北方話語音體系發展成入聲漸次消失,在聲調方面變成上、去二聲不再分陰陽。這便是現時普通話的沒有入聲,僅有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的語音體系。故此若與粵語比較,普通話在語音系統上的變化,令它在演繹或重現傳統文化時,在聲調和字音上往往多有差距。
粵語語音體系與中古語音的傳承
相對而言,粵語語音系統緊密承傳着中古語音,尤其聲調上對四聲與清濁的保存,在各種現存方言當中是較完整及理想的一種。現代粵音不但完全保留中古音聲調上平、上、去、入的區分,而且每類再按聲母清濁而分陰陽兩類。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音韻學》內便明確地提出,現代粵音在聲調上與中古音緊密地對應。
粵語語音體系與學習傳統文獻
粵音這種與中古音語音體系密切對應的特點,對於學習甚至進一步掌握傳統文化來說,事實上是一把很重要的鑰匙。舉例來說,《列子》內〈黃帝〉篇提到老子教誨楊朱說:「而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這段話用今日的普通話來說會是:
從解讀文獻角度而言,這段話既以韻文形式寫成,故此原來每句末字都應押韻。但因普通話沒有了入聲,所以第四和五句末字「辱rǔ」和「足zú」,分別變成上聲和高平聲的不同聲調;又因普通話沒有了ê的元音,於是第一至三句末字「睢suī」、「盱xū」和「居jū」,變成了分別用uei和ü兩種不同的韻。不過如果用粵語來讀的話,所有這些問題便不復存在,試看以下:
便清楚可見第一至三句同押êu韻,第四五句押入聲的ug韻,這種一致的押韻方式,便完全合乎先秦以來以韻語撰寫文獻的模式。這證明對於了解或研究傳統文化來說,掌握粵音的話事實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節錄自《香港生活粵語教程》下編,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新書推介:
書名:《香港生活粵語教程》
作者:劉衛林、蘇德芬
!doctype>作者簡介:
劉衛林:香港城市大學講師,歷任新亞研究所文學副教授及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系及佛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蘇德芬:香港城市大學講師,資深語文教育工作者兼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