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指華「俄烏戰爭決定性推動者」 中方強烈不滿提交涉

對於北約華盛頓高峰會宣言,中國駐歐盟使團作出強烈反應,指北約的宣言「通篇充斥冷戰思維和好戰言論,涉華內容充滿挑釁、謊言、煽動和抹黑」,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並堅決反對,並已向北約方面提出嚴正交涉。

北約32個成員國在華盛頓舉行峰會,當地時間10日(周三)發表一份措辭嚴厲的聯合宣言,首次指中國是俄烏戰爭的「決定性推動者」,對跨大西洋安全造成「系統性挑戰」,並鼓吹「印太地區」同跨大西洋安全「密切相關」。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並堅決反對,已向北約方面提出嚴正交涉。

烏克蘭久戰不勝 北約歸咎中國援俄

綜合外媒報道,宣言提到,中國透過與俄羅斯無上限的夥伴關係,以及對俄羅斯國防工業的大規模支持,已成為烏克蘭戰爭推動者,增加了俄羅斯對鄰國及歐洲大西洋安全的威脅。宣言又指,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負有特殊責任,應停止為俄羅斯進行戰爭提供一切物資和政治上的支持。

《紐約時報》評論稱,北約數十年來都將中國視為「遙遠的威脅」,周三卻指北京是「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決定性推動者」,並要求其停止運輸武器部件和其他對俄羅斯軍隊重建至關重要的技術。

評論指出,這個宣言對北約來說是一個重大轉變;北約在2019年之前從未正式提及中國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而且只是以最溫和的語言。如今,北約首次加入華盛頓譴責中國對俄羅斯軍事支持的行列。

一眾領袖在「萬國旗」燈飾下,推敲出一篇「冷戰思維」宣言。(NATO Facebook)
一眾領袖在「萬國旗」燈飾下,推敲出一篇「冷戰思維」宣言。(NATO Facebook)

暗示中方要為挺俄「付出代價」

評論認為北約有關聲明隱含了威脅,即中國將為對俄羅斯日增的支持付出代價。聲明稱,中國「不可能使歐洲晚近歷史中最大規模的戰爭成為可能,而不對其利益和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又特別強調「中國對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的大規模支持」。

不過,北約的聲明並沒有具體說明中國要付出多少代價,《紐時》稱第一步「自然」是經濟制裁,包括禁止中國貨進入一部分全球市場。

該聲明還指控中國針對美國和歐洲進行「惡意網絡和混合活動,包括虛假資訊」。美國及其幾個盟友警告,一個與中國國家安全部有聯繫的駭客組織,似乎專注於竊取政府和商業機密。過去幾年,白宮官員大部分時間都在關注某一個組織,該組織被指在美國關鍵基建設施中植入惡意軟件,這些惡意軟件一旦被激活,可能切斷管道和電網云云。

中方駁斥宣言 指內容充滿挑釁

對於北約華盛頓高峰會宣言,中國駐歐盟使團作出強烈反應,指北約的宣言「通篇充斥冷戰思維和好戰言論,涉華內容充滿挑釁、謊言、煽動和抹黑」,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並堅決反對,並已向北約方面提出嚴正交涉。

使團重申,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光明磊落,核心立場就是勸和促談、政治解決,並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與讚賞。中國言出必行,從未向衝突中的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一向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包括民用無人機出口。中俄之間的正常貿易往來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受外部幹擾和脅迫」。使團又質問,「烏克蘭危機延宕至今,究竟是誰在拱火澆油,是誰在推波助瀾,是誰在藉機謀取私利?國際社會看得一清二楚。我們奉勸北約認真傾聽國際社會的正義聲音,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拿出實際行動推動局勢緩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甩鍋推責、嫁禍於人」。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左)將交棒給來荷蘭前首相呂特。(NATO Facebook)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左)將交棒給來荷蘭前首相呂特。(NATO Facebook)

「烏克蘭未來在北約」 唯加盟未有期

中方又表示,亞太地區是和平發展的高地,不是地緣賽局的競技場。「北約一而再、再而三炒作『歐亞安全聯動』,是何居心」?中方敦促北約「安分守己」,恪守北大西洋區域防禦性組織定位,「不要做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攪局者,不要淪為某些大國的維霸工具」。

中方又要求北約立即修正對華錯誤認知,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停止鼓譟所謂中國威脅,停止煽動對立對抗,多為世界和平穩定做實事。

另外,北約成員國領袖周三又確認,「烏克蘭的未來在北約」,其道路「不可逆轉」,並承諾長期支持基輔。

不過,峰會沒有給出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具體時間表,只表示「當盟國同意且條件滿足時,他們將能夠向烏克蘭發出加入聯盟的邀請」。

峰會又承認「印太地區對北約很重要」,但並未暗示北約在該地區會發揮強有力的作用,只在宣言中表示「歡迎亞太夥伴為歐洲─大西洋安全繼續作出貢獻」。

北約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右)與新任英國首相施紀賢交談甚歡。(拜登Facebook)
北約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右)與新任英國首相施紀賢交談甚歡。(拜登Facebook)

李鴻章:「洋人論勢不論理」

很明顯,這個北約峰會宣言是配合美西方特別是美國對華戰略作出的,尤其是把中國定性為俄烏戰爭的「決定性推動者」,無非是為接下來各種「制裁」找理由,這令人想起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上奏朝廷,指「洋人論勢不論理,彼此兵事相壓,我第欲以筆舌勝之,此必不得之數也。夫臨事籌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時備豫,倭兵亦不敢來……」(《李文忠公選集》),149年前晚清名臣李鴻章話,如今讀來真如暮鼓晨鐘,振聾發聵。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