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簡稱北約)成立75周年,周二(9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峰會。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峰會前投書《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宣稱北約已進入「與中國持久競爭」的新時代,揚言「歐洲的安全影響亞洲,亞洲的安全影響歐洲」。
斯托爾滕貝格:旨在「制衡中俄」
斯托爾滕貝格周日(7日)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News)訪問時,表明北約應將目光擴至太平洋地區,以制衡中俄。他又表示,澳洲、日本、紐西蘭和南韓這些亞太國家出席今年北約峰會,正是為了制衡「正在成形的中、俄同盟」。
他的言論引起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長王毅就表示,要警惕北約把手伸向亞太;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的政策顧問、昆士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鲍韶山(Warwick Powell)明確指出,北約正在考慮向亞太擴張;美國也有智庫學者聯名投書《外交事務》,警告北約東擴只會讓「印太區域」更不安全,最好還是遠離亞洲。
北約成立75年 美首都開峰會
在華盛頓,為期3天的北約峰會議聚焦烏克蘭問題和歐洲軍費開支。斯托爾滕貝格在開幕致辭時,提到對烏克蘭的支持「伴隨着成本和風險」,但他強調,「戰爭中並沒有毫無風險的選項」。他又聲稱,若果俄羅斯取勝,「將為伊朗、北韓和中國帶來鼓舞」,指這些國家「希望北約失敗」。他又警告烏克蘭戰爭的結果「將影響未來幾十年的全球安全」,呼籲北約國家未來「必須展現與過去一樣的勇氣」。
美國總統拜登在致辭時提到北約成立的歷史,指這次演講是在75年前北約成立時簽署條約的同一地點梅隆禮堂(Mellon Auditorium),又稱北約現時已有32個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不過,美國《華爾街日報》同日報道,拜登的健康狀況和認知能力下降問題,一直被白宮內部人士隱瞞。
中央軍委將領:美試圖搞「亞太版北約」
在這許多言論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外交事務》在北約峰會前夕刊登、由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訪問學者Mathieu Droin、美國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資深研究員Kelly Grieco和印度尼赫魯大學(JNU)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Happymon Jacob聯名撰寫的文章〈為何北約應遠離亞洲〉("Why NATO Should Stay Out of Asia"),作者警告北約將使亞洲「變得更不安全」。
文章指出,斯托爾滕貝格過往一直主張北約在對抗中國崛起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回應了拜登對抗中俄的想法。2022年,北約第一次正式將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隨後,北約派遣觀察員參加「印太地區」軍事演習,而北約會員國也更多與亞洲夥伴進行演習,或向南海有爭議水域派遣軍艦。今年6月,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議上,一位中國高級將領(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景建峰)便指美國正試圖建立「亞太版北約」。
文章指出,北約及其亞洲夥伴深化合作是顯而易見的,但不清楚這種合作是否符合雙方的最佳利益。
學者:北約非遏華平台 亞洲國家拒選邊站
文章直言,北約不是促進跨區合作對抗中國的正確平台。將北約擴至亞洲,助長了中國指控美國領導集團式對抗(中式說法是「小院高牆」)的說法,有可能孤立亞洲國家,但無助於加強區域安全與威懾。文章直指此種做法,恐怕會讓歐洲和亞洲變得更不安全。
文章分析,即使是連續3年應邀參加北約峰會的「印太四國」,看法也不盡相同:日本一直尋求與北約密切合作,南韓和紐西蘭與中國有廣泛的貿易關係,南韓也希望確保北京在北韓問題上合作,而紐西蘭則長期奉行「外交獨立」的傳統,這兩國與北約接觸傾向謹慎。
至於澳洲,則隨着國內政治勢力的更替而有所變化;不同政府對中國採取不同的立場。
文章指出,亞洲其他國家對於北約東進亞洲也有不同立場;大多數亞洲國家並不將中國視為「威脅」,也不願意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總結:北約無義務干預亞洲
文章總結4點,指出北約應遠離亞洲:
第一,北約東擴亞洲可能將觸怒中國。
第二,嚴格說來,亞洲並不是歐洲國家的生存利益。
第三,北約的組織規定也讓北約難以介入亞洲衝突。《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的「集體防禦」,僅適用於正式成員國,第6條也規定僅限於攻擊需發生在「位於北大西洋、北回歸線以北」。因此北約沒有義務干預亞洲事務,尤其是北京認為的「中國內政」。
第四,北約根本沒有能力應付亞洲突發事件,而歐洲國家具備的重型火砲、反坦克武器和戰術無人機,與「印太地區」需要的海空兵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今年6月26日,北約發表聲明,稱北大西洋理事會決定任命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為新任北約秘書長。呂特將於今年10月接替斯托爾滕貝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