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與詩詞的理解與欣賞

藉粵語的語音特色,我們今天仍可將唐代作者這種透過聲律傳遞情感旨趣的苦心安排,在聲音演繹之間重現。故此說掌握粵語這一語言,對於傳承與學習中華文化來說,事實上有莫大的作用與意義。

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由於涉及聲韻格律,故此在理解和欣賞時便須講求聲音演繹上效果。

粵音有助於對詩詞格律的掌握

粵語密切傳承中古以來語音體系,因而尤其有助古典詩詞的欣賞和學習。以下舉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其中一段為例說明。這段若用普通話讀的話會是這樣的:

可見原本押詩韻真韻的二至十句末字的押韻部份,變成了押in和uen兩種韻。改用今天的粵語來讀的話,「鄰lên4」、「津zên1」、「淳sên4」、「淪lên4」和「春cên1」等韻腳,便全都屬於ên韻。這足以證明倘能善用粵語,對詩詞格律形式等問題便可以掌握得更具體,更接近唐人下筆時聲律上的營構和設計。

粵音有助於對詩詞情韻旨趣的掌握

除了形式之外,用粵語去讀詩詞,往往又有助於對全篇內容主旨的了解。像杜甫〈鐵堂峽〉一詩中,便有五字全用入聲的「壁色立積鐵」一句。這句各字俱為入聲(bigxig1 leb6 jigtid3),是刻意藉入聲字發音急迫短促的特點,從聲音上表現地理環境的崎嶇惡劣,以抒行旅苦辛之情。由於普通話並無入聲,故此讀來便是「bì sè lì jī tiě」,無法從聲音上表達作者原先的情感設計安排。

上述這種刻意利用字詞聲音上的特色,來呈現作者情感與意念的藝術創作設計,在傳統詩詞中比比皆是。像杜甫的〈哀江頭〉,詩開首兩句是「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兩句在聲調安排上高低清濁交替,更雜入大量入聲字,令人讀來音調上有跌宕不平之感。楊倫《杜詩鏡銓》引蔣弱六評語,便指出兩句是「苦音急調,千古魂消」。以普通話誦讀這兩句的話,聲調上的組合便變成如下:

由於普通話受入派三聲的影響,結果令上下兩句都變成以多個陰平聲字收結,尤其下句有五個字都是平聲,令兩句在誦讀時變得語調平直呆板而無起伏跌宕變化。不過如果改用粵語誦讀的話,在聲調上便會如此:

兩句用粵語讀出時,不但上下句內陰陽聲調遞換排列,體現聲音上跌宕起伏變化之妙;而且兩句內共出現四個入聲字,又刻意放在平聲字之間,使讀來時在平聲放聲長言之際,因雜入短促急收的入聲字而做成聲調上大起大落,產生聲音上高低跌宕的效果──這種聲調上的紓緩急迫相錯的急劇變化,加上入聲的發聲即急促收煞,令聲音上產生抑塞難舒,聽者如聞悲哽嗚咽之聲──正是前人評杜詩足使千古魂消的「苦音急調」的具體呈現。藉着粵語的語音特色,我們今天仍可將唐代作者這種透過聲律傳遞情感旨趣的苦心安排,在聲音演繹之間重現。故此說掌握粵語這一語言,對於傳承與學習中華文化來說,事實上有莫大的作用與意義。這是在學習粵語的路上,尤其值得提出來和大家分享與共勉的。

節錄自《香港生活粵語教程》下編,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新書推介:

書名:《香港生活粵語教程》
作者:劉衛林、蘇德芬

作者簡介:

劉衛林:香港城市大學講師,歷任新亞研究所文學副教授及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系及佛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蘇德芬:香港城市大學講師,資深語文教育工作者兼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