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的願景與實踐

面對未知的將來及挑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亦提出以「學習羅盤2030」作為引領方向,倡議學校教育應為每位學生能掌握且善用自己的學習羅盤,積極參與所處的社會與世界,並提議學生通過服務學習學會承擔責任。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一個人成長並為未來培育人才,因此學校的課程應具前瞻性,才能營造理想的環境,幫助學生向內探索個人潛能與價值,向外尋索可發揮的空間,從而肯定自我、激發內在成長動力,推動個人不斷突破,成為更好的自己,繼而推己及人、貢獻社會與世界,並帶着勇氣迎向未來的種種挑戰。

積極培育人才,學校可增設全方位活動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未來工作趨勢報告》指出,人才技能需求在未來將發生巨大轉變。首5個最重要技能需求為分析能力與創新、解決錯綜複雜問題的能力、明辨慎思與分析、具創意及有原創性的精神和主動學習與策略性學習。面對未知的將來及挑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亦提出以「學習羅盤2030」作為引領方向,倡議學校教育應為每位學生能掌握且善用自己的學習羅盤,積極參與所處的社會與世界,並提議學生通過服務學習學會承擔責任;透過經驗學習和「預期─行動─反思」的循環,建立轉型素養。

以上培育未來人才的啟迪,可視為學校教育的一些發展方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會思考學校可以提供怎樣的學習經歷給學生,才能發展學生這些未來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幫助他們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尤其學校課程緊迫,課時不足是老生常談,學校可以怎樣騰出空間,為學生創設這些深具意義的課程?

為了實踐這願景,筆者任教的學校今年於中二級作了一項嘗試,願以此事例拋磚引玉,與各位教育界同工及跨界別人士一起探討為未來而教的進路。

檢視現有課程、活動及學校優勢

學校現時上、下學期各劃出一個時段進行全方位學習活動,亦已建立了一個各級縱向發展框架,學生由中一開始會經歷不同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主題從探索個人開始,逐漸擴散至探索社區、國家及世界,然後至中五級回到反思個人的生涯發展。在同工的努力下,學校連結了社區的不同資源,與非政府組織和社會企業合作無間,為學生提供多元而豐富的學習經歷,既有新意又有趣,所以這些活動都深受學生歡迎。

個別科目亦會善用這些學生可踏出學校的時間,舉行科本學習活動,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於中二級會進行大埔考察活動以訓練學生學科素養、專題研習和共通能力。另外,學校初中設有創新科技教育科,藉同工設計的校本Maker課程讓學生能運用科技知識發揮創意為特定對象設計產品。

以價值觀教育課程連接點線面,建立跨科組協作討論平台

學校本發展周期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為「優化價值觀教育以裝備學生面對挑戰」,我們觀察到這是一個契機連結學校原有的優勢,藉此平台可促進跨科組協作,凝聚共識,連貫學生的不同學習經驗,引發共力,讓學生更容易覺察到學習的意義,以期共同推動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未來所需能力及進一步提升學習效能。

藉參與教育局中學校本課程支援服務,學校組成了兩個核心小組,一個小組由副校長、價值觀教育聯絡人和全方位學習聯絡人組成,探討學校價值觀課程的規劃和聯繫不同科組及班主任進行課程實施的討論。另一小組則由數學科、科學科、視藝科、普通電腦科及創新科技教育科的科聯絡人和教師組成,探討學校STEAM課程的規劃與課堂設計。

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及於社會層面,培養學生會關心長者的生活和需要,主動提供支援(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圖片)
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及於社會層面,培養學生會關心長者的生活和需要,主動提供支援(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圖片)

以重點發展的價值觀教育項目,連貫學生全年的學習經歷

同理心、孝親、仁愛和服務精神是中二級的價值觀教育重點發展項目,我們以「與長者共建友善社區」為題,嘗試為學生創建一個貫穿全年不同科目與活動的課程。我們的想法是建基學校現時的課程及學習活動,調整教學時序、優化教學設計及學習材料,有機地融入價值觀教育,藉此發展校本價值觀教育課程規劃工具,從一級開始建立範例,循序漸進,以助學校發展。

是次課程的學習目標包括在知識方面,學生能運用/鞏固科本知識,實踐所學;在技能方面,學生可發展創意及解難能力、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協作能力及溝通能力;在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於個人層面抱持積極的人生態度,珍惜擁有,常存感恩;於家庭層面培養學生常存孝道,感恩珍惜的心;於學校層面,能積極參與校內、校外服務學習的機會,培養服務大眾及貢獻社會的精神;於社交層面,以誠懇、關懷和尊重的態度,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及於社會層面,會關心長者的生活和需要,主動提供支援。

強調體驗式學習、連結反思及從做中學

為了幫助學生達致這些學習目標,在上學期,我們於班主任節、周會和全方位學習周為學生準備了多元的學習經歷,在價值觀教育的知識增潤和情意連結上,學生參與講座,認識長者的身體狀況、生活和需要;透過參觀樂齡科技展示館,學生認識科技如何有效幫助長者解決日常生活的困難;學生參與長者共融活動,親身接觸長者及學習如何與他們溝通;透過體驗式活動及服務長者的經歷,學生感受長者的生活困難並產生共情;在價值觀教育的行動實踐部分,我們與社區機構聯絡,於學校舉辦長者嘉年華。

我們希望學生能運用從之前活動中得知對長者的認識和與長者的連結,針對長者的需要,由心出發,親自為長者設計及製作攤位遊戲、為長者準備表演項目,在過程中,能陪伴長者玩遊戲及與他們傾談,藉此培養同理心、孝親、仁愛和服務精神。完成活動後,我們分別透過不同的思考工具,例如:4F反思、「我以往認為……,我現在則認為……」思考路徑等,幫助學生進行反思、整理和沉澱經歷。

另外,我們又連繫中文科,請學生撰寫一封「給家中長者的信」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我們也邀請學生參與非政府組織舉辦的日常生活「小善行」記錄以作活動延伸。

本年科學科、視藝科、普通電腦科參與了進行跨科協作,學生需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以設計符合長者需要的樂齡產品。(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圖片)
本年科學科、視藝科、普通電腦科參與了進行跨科協作,學生需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以設計符合長者需要的樂齡產品。(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圖片)

下學期,承接學生於上學期的學習經歷,學生於創新科技教育科的課堂組成小組,製作樂齡科技產品的模板以幫助長者解決生活困難。有別於以往,除了創新科技教育科外,本年其他科目也參與了進行跨科協作,學生先於科學科認識眼睛產生視覺及耳朵產生聽覺的原理,又於視藝科認識設計思維的步驟及重要性、掌握繪圖設計的技巧,再於普通電腦科以混合式教學的形式學習micro:bit各種感測器的功能及運用正確的編程接駁電路,然後學生需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以設計符合長者需要的樂齡產品,以提升長者的生活素質。

透過是次核心小組的討論,各科教師一起共建了學校這個新發展的STEAM課程。為了提升學生於學習上的參與度,我們設計了班際產品設計比賽,學生先於班內進行初賽,每班獲選晉級的隊伍再於全級面前進行比賽,於學校禮堂匯報他們如何透過設計思維產生意念、介紹產品的賣點、講述製作成品時遇到的困難及解難的過程,並即場向評審示範成品操作,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須說明是如何發現長者的需要、為何設計能幫助長者及期望達致的目標。在比賽過程中,學生除了須接受評審提問外,亦有台下發問環節,各組別需接受其他同學提問及作即時回應。比賽除了由評審選出優勝者外,亦加設了「同學最喜歡的設計」獎項,由所有同學投票選出。這些活動設計都是希望能帶動所有學生參與,促進個人反思與培養互相欣賞及願意接納別人意見的態度。

另外,以往學生會於下學期的全方位學習活動進行大埔考察。本年經過中二級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統籌及科聯絡人和科任教師進行商討後,改進了考察內容,加入觀察及反思大埔社區如何配合長者生活的部分,教師亦修定了原來的工作紙,加入了與價值觀教育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如訪問大埔區長者和對長者友善設施進行觀察,以助學生進行反思。完成考察活動後,學生須於班內進行匯報以展示學習成果。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匯報的內容及演示要求,教師設計了評量準則作引導,同時,亦設計了工作紙,請學生進行互評,在聆聽其他組的匯報後,給予同學一個欣賞及一個建議。當所有組進行匯報後,以「我注意到……,我關心……,我想幫……」這句式寫下總結性的個人反思。

學生可有機會發現、發揮及發展自己的潛能、長處與興趣,這是平日的課堂難以做到的。(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圖片)
學生可有機會發現、發揮及發展自己的潛能、長處與興趣,這是平日的課堂難以做到的。(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圖片)

教育創新實踐成果

無論是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工作紙、產品設計、簡報、匯報還是個人反思,都可作為價值觀教育、全方位學習活動及學科學習的成效評估顯證。從學生的學習歷程,我們見證了學生有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能力。從學生展示的學習成果,我們非常欣喜看到學生於各方面的成長。

於真實情境的學習,學生除了積極認真投入參與每一項活動,於活動中靈活應用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從這些多元的學習經歷設計,學生可有機會發現、發揮及發展自己的潛能、長處與興趣,這是平日的課堂難以做到的,這不但可讓學生個人更認識自己,也可促進教師對同學與同學間的互相認識和欣賞,幫助學生肯定個人價值、建立自信與自尊。於幫助學生建立未來所需的技能上,不同的活動也可給予學生學習溝通、解難、協作和發揮創意的機會,並從重覆的經歷和在班主任的協助下,可不斷作檢視與調整。

另外,學生認為課程能令他們更認識「長者友善社區」的概念及更認同「我會常存感恩的心」、「我關心長者的生活和需要」、「我樂於支援長者」、「社區的設施設計應該更多考慮長者的需要」。由此可見,活動也能達致價值觀教育的目標。

對學校而言,是次嘗試不但幫助學校發展了校本價值觀課程規劃工具,可作為一藍圖更有系統地審視、規劃及統籌跨科組的價值觀教育課程。課程實踐更能帶動課程領導及各科組前線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範式轉移及提供平台討論未來教育的學生需要。展望將來,我們希望能繼續優化校本規劃及評估工具,檢視經驗、優化課程,並擴展至其他級別,可藉設計更多創新課程,為學生締造更理想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迎向未來。

最後,我想借此機會感謝學校所有同工的同心協力,如沒有同工們的熱情、開放嘗試、樂於學習及合作的態度和愛學生及相信學生的心,這些創新課程永遠都沒有機會於學校出現。願我們所做的,都能為學生的成長帶來祝福。

程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