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暗潮湧動,隨着烏克蘭和中東局勢日益高危,不少國家都採取保守和民粹主義政策,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5月6日(周一)在香港大學講座上表示,目前國際政治秩序正被民粹和仇外心態拖後腿,唯各國不再尋求實體擴張,未見新一輪世界大戰或冷戰跡象,反而大家正積極在經濟上進行技術創新競賽,防止別國入侵,如歷史中的春秋時代。
世界走向虛偽化 人權主權兩不顧
冷戰結束後,國際秩序不再強調意識形態擴張,全球化風潮盛行,各國經濟上走向市場化,政治上走向民主化,中國也走上改革開放道路。但反全球化運動並非近期才發生,閻教授表示,民間早於20世紀末已開始有相關運動,2008年「佔領華爾街」的影響甚至擴散到全世界,但是始終沒有動搖到全球化過程。
他表示,直到2017年英國退出歐盟、特朗普上台發動貿易戰,開始有政府出手干預市場,阻止與其他經濟體合作的跡象,才算是逆全球化的開始。實際上,美國政府近年都傾向採用”internationalization”而非”globalization”,因為後者含有要和全世界合作的意味,未必一定對自身有利。除了經濟政策轉趨保守,近年更有很多國家不惜打破政治規範,入侵別國和打壓人權,令世界走向「虛偽化」(hypocriticalization),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就是兩大例子。
閻教授認為,儘管對「經濟安全」的定義沒有共識,西方國家卻紛紛以戰爭為由大力收緊貿易,連帶自由主義跟着退場,民粹主義加速崛起。至於西方國家否定以巴「兩國方案」,支援殘害兒童和婦女的政府,以及胡塞武裝襲擊商船等事件,更是削弱了民主制度強調的主權和人權觀念。要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目前只有做得最少自我傷害的政策的國家方能「勝出」。
以巴衝突爆發 國際秩序去中心化
中美關係影響地緣政治局勢殊深,閻教授指出,中美貿易戰相比戰爭的外溢效應更大,但與冷戰時不同,美國比中國擁有更多盟友,因此可以選擇性對中國採取遏制措施。中國就正避免兩國實力差距擴大,以及在亞太製造一個有利的地緣政治環境,「但美國擁有大量盟友,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早前習拜會上,拜登已表明會繼續競爭,若特朗普再次上台,衝突更預期會加劇。
他又認為,中印關係難有改善空間,因為現任印度總理莫迪試圖扭轉世俗政治制度,而且他連任機會甚高。被問到中俄關係會否因戰爭而無上限(no limits)地持續下去時,閻教授便指出,只要美國持續提供軍援並從中獲利(售油及令歐洲依賴美國),俄國短期內沒有戰勝的能力,而中俄目前的關係也會延續下去。
他稱,2021年前各國可以採取對沖策略,經濟上靠攏中國,政治上靠攏美國,但自2022年俄烏開戰後,大部分國家以安全為由向美國靠攏,直到以巴衝突再次為國際形勢投下震撼彈,全球南方國家和傳統盟友都沒有跟隨美國。他自言對國際政治感悲觀,預計這20年間國際秩序大致呈去中心化狀態,西方社會將被自由主義和民粹主義之爭所困。
北京欲借命運共同體 減低美國遏制影響
但閻教授笑言不用擔心民粹主義會主導一切,因為環顧世界歷史,由獨裁到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到自由主義,均只能維持約20至40年。而且,民間交流仍可繼續:「我不同意亨廷頓文明衝突的概念……政治爭拗只屬於頂層的事,我們很鼓勵二軌外交,或可以減低逆全球化的速度。」但他對此不寄予厚望,因為逆全球化是由政府間推動的。他又認為,人才的跨國流動很少發生在大國(great powers)之間,他們一般考慮個人前景,認為中等強國更多。
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國際環境,但閻學通教授認為,中美兩國談及這個概念只出於政治正確,實際上很難達到。至於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認為主因出於想減低與美國衝突的可能,並且意圖與美國傳統盟友及全球南方國家加強合作。他又補充,中國現在以至將來都會繼續開放經濟,但一定要和美國合作,才能令全球化進程繼續下去。隨着美國冷戰一代的官員逐漸退場,這個願望或有機會達成。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