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獎基金會於5月21日(周二)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以下四位科學家獲頒獎項。
天文獎得主對時域天文學的貢獻甚多
天文學獎頒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數學和天文學部天文學及行星科學喬治•埃勒里•黑爾講座教授史里尼瓦斯•庫爾卡尼(Shrinivas R Kulkarni),以表彰他對毫秒脈衝星、伽馬射線暴、超新星,以及其他可變或瞬變天體的開創性發現。他對時域天文學的貢獻甚多,並在帕洛馬瞬變工廠及其後繼者史維基瞬變探測器的構思、建造和領導上成就卓越,這些設施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時變光學天空的理解。
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指出,許多人認為天體變化速度緩慢,以為即便觀察數十年也「無甚分別」。然而,宇宙中許多事物其實變化迅速,只是機會難得,人們偶爾才能「撞彩」目睹,而庫爾卡尼的研究重點在於開發儀器和系統化發現這些瞬變現象。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 降低血液疾病治療費用
今屆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有兩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心、肺及血液研究所鐮狀細胞部資深研究員及主管鄧瑞麗(Swee Lay Thein)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大衛•內森傑出兒科講座教授斯圖爾特•奧金(Stuart Orkin),以表彰他們發現從胎兒到成人血紅蛋白轉換的基因和分子機制,為治療兩種影響著全世界數百萬人及極其嚴重的血液疾病,鐮狀紅血球貧血症和乙型地中海貧血症,開創了一種革命性且高效的基因組編輯療法。
獎項遴選委員會主席邦妮·巴斯勒介紹,全球超過兩千萬人受鐮狀紅血球貧血症與乙型地中海貧血症影響,這些疾病的嚴重程度大多由基因「BCL11A」引起。鄧瑞麗的研究首次證實「BCL11A」與這些血液疾病相關,開創了針對此基因治療的新途徑。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陳偉儀指出新療法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經濟和快速的治療選擇,避免了傳統換血治療可能引起的鐵質累積等問題。
數學科學獎為美國南非裔數學家
數學科學獎頒予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戈帕•普拉薩德講座教授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尤金•希金斯講座教授彼得•薩納克(Peter Sarnak),以表彰他將數論、分析學、組合學、動力學、幾何學和譜理論結合起來,發展出薄群的算術理論和仿射篩法。
邵逸夫獎頒獎典禮今年11月舉行
獲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於2002年11月成立,設有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頒授在學術研究、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成果的學人。
今年為第21屆頒發,頒獎典禮定於本年11月12日(星期二)於香港舉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