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長蔡若蓮博士5月初帶領香港高等院校代表團訪京,代表團成員包括22位專上院校校長,陣容鼎盛,獲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接見。夏寶龍主任認為香港高等教育有多項優勢,是香港的「金字招牌」,也是核心競爭力。蔡若蓮博士其後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要建立「留學香港」品牌,矢志建立香港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
香港由治及興,要全力拼經濟,離不開實實在在建立可以支撐經濟發展的產業。建立一個產業,要先回應3個問題:香港有什麼獨特條件建立這個產業?建立這個產業如何有利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這個產業能為香港帶來什麼經濟效益?
營建高等教育樞紐 香港有現成優勢
香港坐擁5間世界百強大學,高等教育資源集中,相比亞洲大部分城市都有明顯優勢。這些校譽隆盛、資源豐富的大專院校就是香港建立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現成基石。另一方面,香港實施一國兩制,行普通法,是不少海外學生所熟悉的社會制度。加上經年累月建立的雙語社會及生活環境,對海外學子別具魅力。以上種種都是香港發展為高等教育樞紐不可多得的條件,是有待極力發揮的現成資源。
近年,社會都在探討如何說好香港故事,以繼續發揚香港的國際品牌,鞏固及發展八大中心。倘若香港無把握時間發展,不進則退,將被其他城市趕超或拋離。同時,香港面對赤字問題,教育開支上千億,各界擔心庫房縮水。發展壓力迫在眉睫,卻又囊中羞澀,如何運用好手上資源便是關鍵。全力營建高等教育產業,便是把現成資源化為香港的收入和長遠利益。千億教育開支如何化為受益,先看高等教育產業的開疆拓土。
高等教育產業有利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
青年向上流困難和中小企經營環境每況愈下是香港社會經常詬病的問題,也是香港缺乏新產業的後果。要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新產業,尤其是能帶動廣泛民生經濟,催動人才及資金流入的產業尤為重要。有新產業,就能創造更多就業職位,開放更多向上流管道。成功推動建立高等教育產業,將可帶來學費、民間消費、人才等諸多利益,正是香港當前所需。
以悉尼為例,每年吸引25000名國際學生,為新南威爾斯州(NSW)創造非常可觀的經濟收益,國際教育為澳洲帶來300多億澳元收入,其中NSW就佔近三分之一。假若香港各界通力合作,有更多政策進一步大力支持院校招收更多國際生,每年的招生數字完全可以增加1倍甚至3倍以上。這不僅意味着數以十億計的學費收入,還將為本地經濟注入龐大消費力,帶來正面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這些額外收入將為院校提供更多資源,用於培養人才和開展研究,從而增強香港和國家的軟實力。
國際人才交流 說好中國故事
除了經濟層面,吸引國際生來港亦有利促進文化交流。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雲集香港,必將令這個城市的國際品牌更上層樓。他們將與本地學生接觸交流,增進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畢業後,無論是留港發展還是前赴大灣區其他城市,他們都將成為香港與世界接軌的橋樑,推動文化交流。這些國際生在港期間將可親身體驗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感受香港這個東西文化交匯的城市魅力,成為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的一分子。
官校商民 通力合作
政府當局有需要制定具體政策措施,為院校提供支援,包括簽證便利和政策優惠,以吸引更多優秀國際生來港就讀。院校方面亦須積極配合,持續改善課程素質及加強國際宣傳,不懈提升國際競爭力。只有政府、院校、商界和民間通力合作,香港建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願景才能實現。
高等教育機構不僅履行其教育和社會職責,還是重要的經濟實體。因此,投資高等教育不僅是教育政策,更是有深遠戰略價值的經濟政策,對香港和國家的繁榮至關重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