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外有醫

〈醫外有醫〉的前個醫字是指主流醫學,而後一個醫字是指治本醫學。
伍志堅醫生1970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曾在英國、加拿大和香港行醫。1997年退休後,在美國 Mount Rainier Clinic 跟隨治本醫學始創者克蘭頓醫學博士學習,並翻譯了克蘭頓醫學博士的名著 Bypassing Bypass Surgery《向通波仔說不》。2008年開始在香港實踐和推廣治本理論和療法,;現任香港BMS Clinic的治本顧問。伍醫生是《信報財經月刊》的專欄作家;著作包括《治本清源1——不吃藥的健康智慧》、《治本清源2——戒口補營的自療智慧》、《治本清源3——修護心血管的健康關鍵》。
 
自從《治本清源1——不吃藥的健康智慧》一書出版後,經常有讀者問我:「伍醫生,醫外有醫是什麼意思?」 以下是我的解釋。
 
〈醫外有醫〉的前一個醫字是指主流醫學(Mainstream Medicine),而後一個醫字是指治本醫學(英語沒有「治本」這個名詞)。主流醫學是指全球最多國家「採用」的醫學,即現代醫學(Present Day Medicine)。
 
《灼見名家》選擇〈醫外有醫〉為本欄標題,是希望讓讀者知道現代醫學之外還有其他更有效的醫學;認識現代醫學及其他醫學的是與非、好與壞、貢獻與缺憾;給筆者一個平臺與讀者分享治本理論、療法、成功個案和患者見證。
 

主流醫學

 
現代醫學,源於「傳統西方醫學」(Traditional Western Medicine)。傳統西方醫學,是以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460-370 BC) 的「體液理論」(Humors Theory)、及他的繼承人「加倫」 (Claudius Galen 130-200) 的600多項「個人見解」為基礎;直到19世紀才被「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 的「細菌理論」(Germ Theory) 徹底推翻。
 
自始,細菌理論、「菲爾肖」(Robert Virchow 1821-1902)的「細胞病理學理論」(Cellular Pathology)」及「哈威」(William Harvey 1578-1657) 的「證明步驟」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礎。
 
雖然現代醫學的歷史不足200年,但它近乎完美的科研、教育及培訓制度,卻足以令它成為世界各國的「主流醫學」;亦扶育了一些只接受過現代醫學,並標榜自己為「主流醫生」(Mainstream Doctor)的醫生,藉以貶低那些兼併實踐「非主流醫學」的醫生為「另類醫生」。
 

那個西醫非主流?

 
事實上,儘管國家各有不同,她們的醫學院的教學方式和課程都大同小異,即使採用不同教科書,內容也是異曲同工。或許最大分別也只是國家語言罷了。因此,醫科畢業的西醫,學的理論都是殊途同歸。沒有一所醫學院會聲稱自己的醫學是主流醫學、名門正宗;亦沒有一個醫科畢業的西醫,包括來自哈佛醫學院的,會標榜自己是「主流醫生」。
 
「主流醫生」捍衛主流醫學沒有問題,但無理地鄙視包括「傳統中國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在內的「非主流醫學」、忽視它們對人類的貢獻,只會令人覺得他們膚淺。
 
作為醫生,大家的目標都應以解除病人的病痛為依歸,明明有更安全、更有效的療法為病人醫病,為什麼要誤導公眾,影射兼併實踐「非主流醫學」療法的醫生為「另類醫生」?如此界別「主流」與「非主流」,簡直是不可思議!其實,醫生沒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只有治標與治本之別
 

醫學外有醫學

 
曾經有一位多才多藝的國寶級大師告訴我:標榜自己是「主流」的人,無非想強調自己是「名門正派」,以捍衛他們僅存的學識和技倆為藉口,反對異見,排斥異己。事實上,他們是坐井觀天、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打著「保守」的旗幟,妨礙思想開放、科學進步,到頭來受害的是普羅大眾。
 
歷史上,很多思想、理論、以及科學的進步,都不是依賴主流派的「保守」,而是靠那些思想開放、有遠見、有理念、不惜冒著主流派的輿論壓力和打擊的非主流人士,才有今天各式各樣的成就。醫學也不例外。醫學歴史上不乏「主流醫生」打壓異己的悲慘例子,有機會才談。
 

互補替代醫學

 
幸好,美國政府終於認同「非主流療法」的有效性,在2000年把有效但仍是未具科學理據支持的療法,包括傳統中國醫學的中草藥、針灸、推拿等,納入「互補替代醫學」(Complimentary Alternative Medicine,CAM),或簡稱「替代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至於哪種療法屬於「互補」或「替代」,就要視乎情況了。以針灸為例,當針灸和西藥或別的療法一起用來止痛,針灸是互補治療(complimentary therapy)。如果只用針灸而不用西藥或其他方法,針灸便是替代治療 (alternative therapy)。由於很多替代醫學是針對疾病的根源,因此稱它們為治本醫學更為適合。
 
這並不是說所有「主流療法」都有「有力的雙盲(double-blind)數據」支持。就以阿士匹靈(Aspirin)為例,直到今日,醫學界還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可以解釋阿士匹靈為何有效。況且,有雙盲數據、FDA 認可的藥物也不一定安全可靠。大量 FDA 認可的藥物被逼回收,正是因為它們的副作用導致不少服藥者死亡。2009年,瑞輝製藥商被罰23億美元便是一個例子。
 

主流醫學的貢獻與缺憾

 
現代醫學的貢獻,囊括了:抗生素的發明,令傳染病受到控制。微創手術的發明,令患者更快復元;高科技儀器的發明,令診斷更準確。
 
現代醫學的缺憾,在於「治標不治本」,導致非傳染病高據疾病殺手榜;終身服藥制,令患者飽受藥物副作用的困擾;濫用類固醇,令患者的免疫系統愈來愈弱,更容易患更多病;沒有引發非傳染病根源的理論,因此無法預防和根治非傳染病如心臟病發、中風、糖尿病、癌症等。
 

治本醫生

 
兼併實踐「非主流醫學」的醫生,都有一個令他、她轉型的理由,大多不離有緣見證或聽聞「非主流療法」治癒「現代醫學無法治癒」的成功個案,從而開始學習、實踐、甚至鑽研「治本醫學」。因此,稱他們為「治本醫生」應該更為適合。筆者只是一個普通醫生,偶遇治本醫學的故事無法與以下一位著名醫學院顧問醫生的傳奇雙題並論。
 
(封面圖片:亞新社)

伍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