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握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浪潮?浸大主辦國際研討會 各國專家齊聚討論AI對人文和社會影響

智能叛變不只是電影名字,隨着全球興起人工智能熱潮,有人愈來愈擔心AI將會取代人類,也有樂此不疲研究和使用者。到底未來的概念將會如何演變?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專家近日雲集香港故宮,冀揭開AI神秘面紗。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3月21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為期兩日的人文、社會與數字未來國際研討會,雲集來自全球學術界、商界、非政府組織和科技界的知名專家,從人文和社會的角度討論人工智能(AI),對包括未來教育、商業、經濟、民生各層面的影響。

孫東引述李強:AI是雙面刃 繼續完善法規

研討會獲孔憲紹慈善基金支持,開幕禮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博士和校長衞炳江教授擔任主禮嘉賓。

研討會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有洞鑒古今的喻意。
研討會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有洞鑒古今的喻意。

(左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研究資助局主席唐偉章教授、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中聯辦教育科技部一級巡視員易飛先生、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博士、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教授。
(左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研究資助局主席唐偉章教授、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中聯辦教育科技部一級巡視員易飛先生、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博士、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教授。

孫東局長表示,AI浪潮席卷全球,改變了不少行業的遊戲規則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唯不少人憂慮AI影響無遠弗屆,因此需要我們認真回應這些議題,抑制不負責任地使用AI的行為。他引述總理李強今年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的話,指出AI是雙面刃,「要堅持以人為本、普惠包容,以『善治』促『善智』,引導AI朝着有利於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早於2021年已發出《開發及使用人工智能道德標準指引》規範公私營機構,他表示,政府會繼續參考不同經濟體的做法,完善現行有關虛假信息、保護版權和個人資料的法例。孫東重申,AI發展勢不可擋,我們要以開放和正面的態度看待、探索正確的應對措施,發掘AI的好處而非壞處。

孫東局長表示,私隱公署的指引提醒大家,在應用AI時要優先考慮保護個人私隱,以及國際公認的價值觀。
孫東局長表示,私隱公署的指引提醒大家,在應用AI時要優先考慮保護個人私隱,以及國際公認的價值觀。

鄧特抗教授表示,著名學者霍金(Stephen Hawking)認為AI發展象徵着全人類終結,諷刺的是他也要依賴比較原始的AI通信技術與外界交流,反映AI影響深遠。雖然科學知識對於技術突破至為關鍵,但人文和社會視角的討論也同等重要。「大學生不但需要學習駕馭AI的技能,更須學習正確的價值觀。」

因此,教資會已成立1億元的科教創新基金,當中撥出2000萬元專門資助跨院校協作。基金會支持大學在數碼素養、社會責任和學術誠信等4方面主題的項目。目前各大學已推出接近100個項目,反應熱烈。

鄧特抗教授表示,香港的大學都意識到AI對社會廣泛的影響。
鄧特抗教授表示,香港的大學都意識到AI對社會廣泛的影響。

創造活力生態 自由探討科技

浸大近年致力促進以人文為導向的科技發展,並發掘以科技推動創意和探索知識前沿的潛力,陳鎮仁博士在致歡迎辭時便表示:「浸大致力裝備下一代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的使命是創造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讓來自不同學科的師生聚首一堂,帶來創新和影響深遠的變革。研討會超越學術界限,就着教育、倫理等多個領域,在不同的知識旅程展開討論。」

浸大早前已開啟課程改革與學術框架重整,陸續推出4個跨學科本科課程,涵蓋藝術科技、全球娛樂管理、醫療社會健康、文理科技等領域,旗下的傳理學院也開辦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課程。

陳鎮仁博士表示,浸大致力裝備下一代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
陳鎮仁博士表示,浸大致力裝備下一代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

衞炳江校長:要確保學生能跟上甚至引領AI發展

衞炳江校長表示,「浸大有見AI等數字科技的迅速冒起和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各種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舉辦是次研討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專家,匯聚東西方思想與智慧,共同探討AI在倫理、社會、經濟發展及教育等方面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他提到,「無論喜歡與否,我們都必須擁抱這種變化」。隨着科技進步神速,讓下一代為未來做好準備成為一項挑戰。「學生嚮往的職業,明天可能就會消失,今天所學可能在五或十年後就過時了。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提供技能和思維,幫助他們在AI驅動的世界取得成功,為人類塑造更美好的未來。」

衞炳江校長表示,這次研討會只是開始,浸大會繼續和不同持份者展開探討AI的對話。
衞炳江校長表示,這次研討會只是開始,浸大會繼續和不同持份者展開探討AI的對話。

衞校長強調,浸大珍視幫助學生解決跨學科、複雜的問題,確保他們能夠跟上甚至引領AI的發展。除了4個跨學科課程外,他又指浸大的教師正積極使用AI指導學生進行創意寫作,社工課程的學生正使用AI工具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和輔導技巧,「利用AI進行教學和學習的勢頭,是令人鼓舞且不可阻擋的」。

他也相信,「AI的變革力量可以讓不同文化的人實現無障礙溝通,讓我們更好地釋放創造力。」

人工智能 一點也不智能?

研討會的主講嘉賓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專家,首日研討會便有來自歐洲和中國的學者和企業翹楚。

目前,歐洲理事會AI與教育專家組正在研究,立法保護使用AI的學生和教師的人權。專家組領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Wayne Holmes博士出席時就揚言,「AI名不副實,一點也不智能,十分脆弱。」其稱呼不過是因為發明者想與60多年前的技術區分開來。

Holmes博士舉例,AI至今仍無法正確辨認圖片,需要人類為其工作設定目標、選擇和整理數據,以及訓練。而且其需要的能量差不多等於一個小國所需。他也表示,目前AI技術仍然被科技巨擘壟斷,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等也轉而質疑AI技術是否對大眾都有好處。舉例,不少研究已證明一些辨別個人對社會風險的系統含種族歧視成分。

Wayne Holmes博士對AI發展持比較保守的看法。
Wayne Holmes博士對AI發展持比較保守的看法。

在教育上,電腦以至AI的出現,也沒有節省老師很多時間,「這不過是一個迷思」。他認為,AI只不過將工作轉移到另一個平台和方式。至於個性化體驗也只局限在學習過程,結果毫無分別。他又批評,社會仍然未有空間探討AI的安全性,以及怎樣保障人類和兒童,包括擁有尊嚴、私隱、自主,被聆聽,不被歧視、不被經濟剝削的權利。

但我們是否要逃避使用這項技術呢?Holmes博士就認為,我們應該在學習AI運作背後的原理同時,也必須思考AI怎樣幫助我們實踐理想中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利用。

Holmes博士舉例,要加上由許多熊貓圖片構成的雜訊,AI才能精準辨認到一張熊貓的圖片。(翻攝自簡報)
Holmes博士舉例,要加上由許多熊貓圖片構成的雜訊,AI才能精準辨認到一張熊貓的圖片。(翻攝自簡報)

怎樣才能創造負責任的AI?

獲譽為最擅長管理AI的專家、Good Tech Advisory行政總裁Kay Firth-Butterfield亦有出席研討會。她本身是名大律師,曾任法官、教授、技術專家和企業家,是世上第一位首席人工智能倫理官。

Kay也同意Holmes的說法,「如果我們今天不為未來的社會做決定,2050年當我們一覺醒來,或許會發現已變成一個我們不想在這裏生活的社會。」她分析指,AI採用的數據並不完全可靠,例如白人男性的數據佔主導,所以對於亞洲人來說,一些醫療、教育建議可能幫助很小。

「到明年,AI每15分鐘產生出來的數據可能都比人類迄今所創造的還要多」,所以問題不在於創造多少,而是數據的質量有多高,我們要思考這項技術未來的去向,以避免人類數據「同類相食」的情況。

Kay Firth-Butterfield擔心我們正在將思考過程完全交由AI負責。
Kay Firth-Butterfield擔心我們正在將思考過程完全交由AI負責。

她認為,世界各地至今仍未有足夠手段來追蹤和防止虛假信息散播,對民主制度形成巨大的潛在影響。而且,當各行各業愈來愈依賴AI技術,就會削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人性。我們要做的不是禁用AI,而是製造負責任的AI(Responsible AI),包括公平、安全、可靠、透明、隱私、可問責。

她補充,研發AI技術的團隊組成須要多元、賦權使用者參與討論,以確保最終出來的產品能適用於不同階層、背景的人。另外,AI無可避免會影響經濟結構,一些工作和行業會消失,政府必須消除人們對於保不住工作的憂慮。至於欲採購AI工具的企業,她建議必須明確知道所有風險,以及為員工提供足夠訓練,「不要在沒有政策的情況下推進使用AI」。但最終,即使AI技術愈來愈準確,「社會也必須思考是否在所有層面都應該使用它?」

孟子心目中的AI:樂民之所樂 憂民之所憂

商湯智慧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先生曾司職阿里雲研究院創始院長、亞太經合組織(APEC)數字經濟委員會委員等,是中國AI、數位化轉型方面專家,有豐富產業實戰經驗。他出席時引述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指通用人工智慧(AGI)有望在5年內問世,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他又形容,「在可見的將來,AGI將在我們的工作中發揮作用,但它不是終點,而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田豐先生表示,對亞洲發展的AI技術充滿信心。
田豐先生表示,對亞洲發展的AI技術充滿信心。

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已經着手制定AI治理的政策。田豐比較各國和企業提出的方案,指中國古代早已為AI治理提出很完備的參考,就是《孟子》中的「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憂」,與2023年中國政府《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倡議》提倡「以人為本」不謀而合。而商湯科技也提出了分級風控治理體系,由倫理委員會、改善研發流程和推出風險偵測模型組成,除了為產品風險分類,還會參與不同地方的風控治理制定過程,以及為員工提供負責任使用AI的訓練等,為管控AI帶來的機遇和風險作出貢獻。

在三位演講之後,隨即參與圓桌討論,由浸大宗教及哲學系Ahti-Veikko Pietarinen教授主持,討論氣氛相當熱烈。

專題討論環節火花四濺,Holmes博士(左)不同意人類能在短期內發展出通用人工智慧(AGI)工具。
專題討論環節火花四濺,Holmes博士(左)不同意人類能在短期內發展出通用人工智慧(AGI)工具。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吸引全球接近170萬名觀眾透過不同社交平台收看直播。

研討會群賢畢至,不同世代的人共聚討論人類的未來。
研討會群賢畢至,不同世代的人共聚討論人類的未來。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