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牙周病多帶菌

沈祖堯教授強調「病從口入」,大部分牙周炎、牙結石等口腔問題患者口腔內都帶有咽峽炎鏈球菌。因此,保持口腔衛生是預防感染咽峽炎鏈球菌的有效途徑,同時亦可降低患癌的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感染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可引致胃癌。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于君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觀察到胃癌病人的胃粘膜中存在大量咽峽炎鏈球菌,研究團隊還發現咽峽炎鏈球菌相當普遍,可以在五至七成中國人群的胃粘膜內檢測得到,因此團隊推斷出咽峽炎鏈球菌可能是胃癌的重要風險因素。

近八成胃癌患者檢出咽峽炎鏈球菌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見癌症,也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但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個體中,只有1%至3%最終發展為胃癌,因此推斷有其他因素可能引至胃癌。然而,與胃癌發生相關的非幽門螺桿菌驅動菌的鑒定在醫學界還未有答案。中大團隊發現,近八成胃癌病人的胃黏膜檢出咽峽炎鏈球菌,因此推斷咽峽炎鏈球菌可能是胃癌的重要風險因素。

究團隊還發現咽峽炎鏈球菌相當普遍,可以在五至七成中國人群的胃粘膜內檢測得到。
究團隊還發現咽峽炎鏈球菌相當普遍,可以在五至七成中國人群的胃粘膜內檢測得到。

沈祖堯教授:同時感染幽門螺旋菌癌變風險高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暨高級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沈祖堯教授表示:「大眾普遍認識的胃癌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遺傳。我們此項研究發現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存在大量咽峽炎鏈球菌,為理解胃癌發病機制開拓了全新方向。更值得關注的是,倘若同時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和幽門螺旋菌,產生癌前病變和胃癌的風險會顯著升高。」

沈祖堯教授表示:大眾普遍認識的胃癌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遺傳。
沈祖堯教授表示:大眾普遍認識的胃癌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遺傳。

保持口腔衛生是預防感染有效途徑

根據以往研究,若同時感染幽門螺旋菌,胃癌風險增加二至三倍。他強調「病從口入」,大部分牙周炎、牙結石等口腔問題患者口腔內都帶有咽峽炎鏈球菌。因此,保持口腔衛生是預防感染咽峽炎鏈球菌的有效途徑,同時亦可降低患癌的風險。

是項研究中,咽峽炎鏈球菌被鑒定為一種非幽門螺桿菌病原體。咽峽炎鏈球菌主要存在於口腔、鼻咽、胃腸道等,由於能適應酸性較高的環境,所以能在胃黏膜中存活及定植。團隊利用小鼠模型,研究咽峽炎鏈球菌如何誘發炎症。他們首先向常規小鼠體內定植了咽峽炎鏈球菌,定植兩周後便觀察到小鼠胃內發生了急性炎症。隨後,急性炎症就逐步發展為慢性發炎萎縮、粘液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等。

于君教授:最頂尖國際期刊發論文 如登上世界之巔

研究第一作者和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生付凱莉博士表示:「此研究證明了咽峽炎鏈球菌與胃癌存在因果關係。感染咽峽炎鏈球菌會引起自發性胃炎,繼而啟動癌前病變程序。我們還發現感染咽峽炎鏈球菌會損害胃黏膜屏障功能和促使細胞增殖,改變胃部的微生態,使腫瘤更易生長。」

研究結果為了解胃癌發病機制提供了新方向,有助日後研究臨床干預措施。左起:于君教授、付凱莉博士。
研究結果為了解胃癌發病機制提供了新方向,有助日後研究臨床干預措施。左起:于君教授、付凱莉博士。

研究結果已於生物學國際頂尖期刊《細胞》上發表,亦是中大首份主理的研究論文登上此期刊。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中大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于君教授表示:「團隊花了5年多時間完成此項研究,能夠將成果發表於世界最頂尖的國際期刊,感覺就像登上了世界之巔。」她還說:「下一步將研究以此菌作為治療靶點,透過抑制此菌減低胃炎及胃癌風險。」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