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 有關檢討告一段落。今年,在抽樣的50所學校實行新形式,但預告明年恢復全部學校參加,因此 TSA 風波仍未平息。本欄曾經評論過 TSA,那時已是怨聲載道,卻尚未釀成風波。風波既起,摻進了與問題實質毫無關係的因素,變成政治混戰,無從評論,也沒動機參與混戰。
TSA 原來設計,是為了監察全港學生的學術水平——對,是全港。TSA 的 “T”,是 Territory-wide,這是幾乎所有像樣的教育制度都有的,也就是說,社會期望了解:「我們香港的學生,到底水平如何?」常有人說:「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正在不斷下降!」那到底是猜想、還是印象、還是以訛傳訛、人云亦云?TSA 其一作用,就是提供實證根據,對此類問題提出可信答案。
用以監察 是為逾矩
這個「全港」的概念,要付諸評核,不如想像中簡單。第一,須有同樣的尺,量度不同年份的同年級學生;這就牽涉到許多技術上的問題。第二,得出結果,找到差異——這只是過程的一半——如何闡釋差異,才是最複雜的部分,是消除瞎想的關鍵環節。第三,人們總希望短期內找到顯著差異,但學校系統不像菜價或者股市,不可能短期內顯著起落(除非戰爭、天災)。有些差異,在統計上是沒有意義的。但人們還是追求突出的「病徵」,簡單解釋,謀求短期見效的「解藥」。
更重要的是,學術上的「成績」,並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真正水平。我們得到的,往往只是通過紙與筆測試的結果。比如說,英文科成績好,並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英文水平。
這類測試,只能測試學生知識或者能力的一小部分,只是學生許多表現的極小範圍;也應該是教育系統所追求的一小部分。這類測試與評估,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學生的成長,社會未來的寄託,還有許多重要的範籌。
對於本地學生最基本的知識能力(語言、數學、外語)的學習成果一無所知,是為無能政府。把教育制度的優劣評測,完全寄託在這麼簡單的測試上面,是為愚昧政府。TSA 這類評估,不可沒有,但又不可高估。在這方面,香港政府還是有分寸的。
政府過了分寸的是,把 TSA 的效用伸延到監察學校的表現,超越了原來設計。「全港」性質的學生測試,是全系統的評估,不同於個別學生的評估,也不同於個別學校的評估。比如說,統計一個國家的肺癌治癒率,並不等於可以評估每個人的痊癒率,更不能用來評估醫院的醫療水平。
對於個別學生來說,TSA 是沒有風險的。學生 TSA 表現如何,只不過是統計數字,既不直接登上個人的成績紀錄,也不會影響校內成績,又不影響將來升學。其效果,與問卷調查的不記名答案幾乎一樣。事實上,教育局也沒動用過 TSA 的學生個人資料。
抽樣監察 兩全之策
因此,TSA 完全可以通過抽樣測試而達到目的。目前提議2016年以50所學校作為抽樣,完全可行。只要符合抽樣原則,樣本的學生表現,應該能夠代表全港學生,因此在50所學校測試,也是足夠了。
對於個別學校來說,TSA 本來也應該沒有風險。TSA 的設計,在於知道全港情況,至於個別學校的數據,也只不過是統計上的數據點,對於學校本身,應該沒有絲毫影響。
假如說一直採取抽樣做法,既可監察全港學生表現,又不會導致學校因高風險而操練學生,應是兩全出路。片面地要求全面取消 TSA,可以說是捉錯用神——由於工具不當使用,就要毀滅整套工具,看來乾脆痛快,也是愚昧。
可惜,教育局一直以來還希望通過 TSA,測評每所學校的表現。大概是覺得,既然有了每所學校的資料,何不一箭雙雕,順便掌握學校水平。這也許並沒有什麼不良動機,但是有點「貪心」,而且經過如此多年運作,估計教育局內也習以為常,覺得失去這些數據,就無法掌握學校的表現,很不好過。這也許是為什麼只在今年暫時抽樣測試,明年恢復全部學校參加測試的原因。
這裏面有幾個問題,值得抽離現狀,回心想想。中、數、英的測試是種表現,但是學校還有許多方面,不是靠一時的測評可以掌握的。政府有責任掌握學校脈搏,天經地義,但是學校是極複雜的綜合體,要掌握狀況,沒有省力之法。
現在的地區教育分處,本來就可以掌握區內學校的狀態,只不過精力不少花在行政管理,或是為突發事件「救火」。再加上沒有過去的科目專業的視學架構,削弱了專科教學的提升力量,TSA 就彷彿是唯一學校監察工具。退一步看,即使真要提升學校,TSA 成績也不是好的入手點;這與上海、新加坡對每一所學校的細緻關注,全面的提升,差距是極為明顯的。
不止如此,也是出於好意,教育局還根據 TSA 的結果,派員到「弱勢」的學校,「幫助」他們改進。這樣一來,學校就感到壓力了,就有了避免「被幫助」的動機。自從因為人口下降出現「殺校」的危機,學校就更恐懼了,希望在 TSA 表現好些,讓學校的日子好過些。操練學生,由此而起。
政策異化 便須轉彎
作為政府,往往不能只看動機、原諒自己的出發點,還要顧到政策措施引起的社會效果——即使設計時沒想到,一旦出現異化,就要轉彎,不能一味與社會爭持。
那邊廂,學校操練已經引起「羊群效應」——除了三類學校:最有信心的、學生反正「墊底」的、堅持原則不為所動的;其他的許多學校,糊裏糊塗地跟着操練學生,彷彿不操練就會吃虧。家長壓力也不可小覷,有家長看到人家操練,逼着孩子的學校也要操練;出版商看到如此商機,絕不願意浪費市場。於是 TSA 操練成為社會文化,無法遏止,對於社會上形成了的強勢思潮,就很難期望有速達的特效藥。
風波,本來給了教育當局很好的轉彎機會,壞事變好事,撥亂反正,讓 TSA 回復正當功能,消弭操練的浪潮。教育局,真如廣東人說的「捉到鹿唔識脫角」。也許,平息風波的心態,代替了更深層長遠的思考。
更值得深思的是,大家都明知,操練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有沒有想一想,學生犧牲了什麼?難道沒有更重要的活動,需要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嗎?
教育當局也應該想一想,維持全口徑的 TSA(即全部學校參加),得到的會是什麼?失去的又會是什麼?值得嗎?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