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有什麼輔助療法?

使用儀器輔助是要讓腦部重新拾這些舊動作的「記憶」,到底也是需要病人主動發力才能夠加速復原。

承接上文:〈中風患者怎樣接受治療 加大復康機會?〉

病人和家屬面對中風的復康治療和護理時,總會顯得徬徨和手足無措。坊間的治療方法五花八門,卻仍未有一種精準的療法能徹底解決問題。目前而言,物理、語言和職業治療等方法仍然比較有效,若能配合先進的技術,復原機會有望加大,今天讓我們看看各種獲廣泛應用的輔助療法。

主動的運動和回饋治療

上篇談到住院期間的初段治療,跟腦袋「失聯」的肢體尚未可以自主發力,而錯誤的神經訊號或會擾亂肌肉張力,使其不自主收縮和痙攣。這段時間治療師會施以被動關節運動,或拮抗鬆弛肌肉等手法保持活動性,繼而誘發病人腦細胞活動增強可塑性,達至恢復運動和認知能力便是接下來的重點。以下是一些透過物理方式刺激腦神經的介入技術:

一、重複性腦磁滶療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種非入侵性和非藥性的療法,配戴在病人頭上的電磁圈接收電流後,會釋放出電磁脈衝穿過頭皮和顱骨,刺激大腦皮層中仍然健康的神經細胞,產生新的突觸來代替已壞死的細胞;

二、靜脈雷射治療(On-venous Laser Irradiation of Blood)或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前者是一種排入侵性的技術,以低能量雷射紅光線照射靜脈,提升紅血球帶氧量和增加血液循環;後者好像初生兒睡氧氣箱,病人會躺在壓力氧氣艙內,透過吸入純氧增加血液含氧量,為腦部復康提供條件;

三、腦神經回饋訓練(Neurofeedback Training)是一種成本較低的非入侵治療技術,透過病人頭上的電極片,檢測並繪製腦部特定區域的電波活動圖,讓電腦分析並進行條件反射訓練,調節其神經元活動和皮質代謝。例如中風後病人有語言和部分肢體癱瘓,治療便會針對腦部控制語言和運動的部位,進行抑製或增強活動來對該區域加以訓練。

機械手腳和虛擬實境 助病人重拾信心

病人一方面或許對身體癱瘓感到沮喪,另一方面對掌握不到細緻動作而感到挫敗。事實上手腳指動作和整體身體協調是相對困難的。例如病人在重新學習步行時,或會感到雙腳步伐不協調,癱瘓的一邊沒法跟上正常速度而跌倒,而手指肌肉張力失調,亦出現長期握拳的問題。所以我們會嘗試加入輔助儀器幫助訓練:

一、功能性電刺激療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透過貼在癱瘓肌肉皮膚上的電極片,發放適量電流刺激肌肉收縮,儀器能感應和計算病人肢體動作來決定發放電流的時間。當病人以自主力量步行,放置在壞腳的電極片便會適時發放電流刺激腓神經,使癱瘓肌肉擴張或收縮,以便做出更暢順的行走動作;

二、生物回饋訓練(Biofeedback training)系統收集病人肌肉收縮時的電波訊號,製作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去了解神經和肌肉運動時的關係,病人看着即時圖表,來學習以意志控制肌肉放鬆和收縮;

三、機械輔助練習:協助病人由被動進入主動形式的訓練,病人可以在肌力仍在半恢復之時,讓機器支撐部分身體重量之下活動,或給予阻力等干預。例如為上肢癱瘓而設計的穿戴式機械手套,透過影像回饋幫助病人更容易控制手掌肌肉,同時防止痙攣失去活動力;而輔助步行機械人能夠使用懸掛支架幫助病人直立,在治療師引領下學習走路;也有外置骨骼機械腳為有一定步行能力的病人,改善姿勢和增強平衡力;

四、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已不限應用於電玩遊戲,這等新穎技術替沉悶而重複的運動訓練增加了樂趣和變化,同時也減輕了治療師的負擔。病人在配戴了視像器和感應手套之後,系統可透過體感裝置捕捉病人肢體的位置,再製造虛擬景象或物件,讓病人像玩遊戲般執行動作。這種技術可透過實時執行,讓物理治療師透過電腦監測病人的動態,同時系統也可對病人的姿勢作出指示。

總括來說,無論是刺激腦細胞的電波治療,或進行機械操運動,都只是輔助治療的一種,目的在加快腦細胞的學習速度,並非取代傳統的物理、語言或職能治療等。很多人亦會找錯重點,應為機器輔助比主動發力更容易做到一些動作,效果好像更顯著。其實使用儀器輔助是要讓腦部重新拾這些舊動作的「記憶」,到底也是需要病人主動發力才能夠加速復原。

延伸閱讀:〈中風人數呈上升趨勢 善用「談笑用兵」拯救生命〉

投書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