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區大學教育城 應打造為研發及科技轉移基地

香港在推動創科上,無論是土地供應、科技轉移、知識產權法規,都是在追落後。但慶幸香港科研基礎實力雄厚,只要政府積極地發展北都區,及時做好上述各項軟硬件配套,香港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便會很快落實。

上星期筆者與多位立法會同僚一同前往新界西北考察,從高處眺望未來新田科技城的用地,以及深港兩岸包括落馬洲河套一帶發展。新界西北是香港未來20年發展重鎮,是北部都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田科技城和深港兩岸則是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重要據點,當然希望工程盡可能加快完成。

配合新田科技城 推動產學研合作

根據政府的規劃,將於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鎮預留超過60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區大學教育城」(下稱教育城)。其中牛潭尾地區因為位處北環線沿線,與新田科技城只有一站之隔,該處將會特別預留予專上院校(下稱大學園區)使用,以聚焦科研領域,配合新田科技城的創科發展,推動產、學、研合作。

日後,大學園區與區內創科企業合作,將以用家的需求主導研究方向,在科技轉移方面的成果必然會更加豐碩。(政府新聞網)
日後,大學園區與區內創科企業合作,將以用家的需求主導研究方向,在科技轉移方面的成果必然會更加豐碩。(政府新聞網)

在北部都會區建設以創科為主題的大學園區,是筆者去年向行政長官提出的建議,香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世界唯一擁有五所躋身全球百強大學的城市。這五所大學的科研水平一直以來皆譽滿全球。因此,在北都區的創新科技地帶設立大學園區,既能為區內企業提供科研人才,也能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援。

按政府的構思,教育城將強化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合作。高質量的國際院校合作能夠產生協同效應,有助教育城成為香港的重點研發基地,同時也成為本地創新科技人才的孕育場所。因此,教育城應進一步定位為研發及科技轉移樞紐。

過去,香港科研成果成功轉化落地的比率並不太高。日後,大學園區與區內創科企業合作,將以用家的需求主導研究方向,在科技轉移方面的成果必然會更加豐碩。而且擴大與企業合作,亦能為學生提供實戰場所,令學生的科研根基更加扎實。

不過,如要令院校與企業合作更為順暢,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在大學園區內設立科研成果轉化中心,作為促成大學園區與企業之間良好協作的中介人。一方面為科研團隊的研發項目尋找投資者,為科研成果議訂合理價錢,並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科研成果商品化、市場化。另一方面則協助企業主動尋求創新理念與技術誘因,催化企業創新的過程。

過去,一些本地創科公司在香港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面臨難以擴展的困境,因此不少公司選擇北移至深圳繼續發展,著名的例子包括港科大的大疆無人機。(Wikimedia Commons)
過去,一些本地創科公司在香港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面臨難以擴展的困境,因此不少公司選擇北移至深圳繼續發展,著名的例子包括港科大的大疆無人機。(Wikimedia Commons)

科研成果轉化中心作橋樑

政府亦應在發展北都區的同時,檢視現有的知識產權相關法規,為科研成果釐清知識產權的歸屬,確保研發團隊、投資者、企業等持份者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過程中,均獲得公平對待和合理回報。另外,亦要設立專業機構,有效地管理知識產權交易及相關事宜。

過去,一些本地創科公司在香港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面臨難以擴展的困境,因此不少公司選擇北移至深圳繼續發展。其中著名的例子包括港科大的大疆無人機;也有許多年輕人被「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優惠政策吸引,把公司(或其研發部門)轉移到前海。港人遷移研發基地到深圳,有助推動區內的交叉創科領域的協同發展。不過,筆者認為更理想的是香港本身也有足夠空間和條件,讓本地創科人才有留港發展的選擇,從而增強本地研發的氛圍,建立更堅實的創科產業群,達到更理想的群聚效應。如果大學園區能夠建立為研發基地,將可容納更多本地研發項目在境內開展。這些本地項目,無論是獨立研發還是與區內其他企業合作,都將對他們的發展有所助益。

總言之,香港在推動創科上,無論是土地供應、科技轉移、知識產權法規等事宜,都是在追落後。但慶幸香港科研基礎實力雄厚,只要政府積極地發展北都區,及時做好上述各項軟硬件配套,香港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便會很快落實。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