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爆雷現香港第一滴血 專家籲不宜沾手高回報理財產品

由於恒大、碧桂園等內地房企曾向外發行美元債,所以有不少本港和東南亞人士因購入內房債踩雷,但中植沒有在海外發行債券,所以中國內地以外人士因投資理財產品而中伏的個案較少。

中國房地產危機正在發酵,並波及投資理財行業。本月5日有「中國富豪俱樂部」之稱的中植集團向北京法院申請破產清算,迅即獲得受理。據悉,中植爆煲涉及金額高達4600億元(人民幣.下同),苦主多達15萬人,其中香港首位中植苦主身份曝光,苦主是一位大學退休教授。

這名67歲的陳姓苦主,在2022年1月經朋友介紹了解到中植集團,該集團旗下持有內地四大財富管理公司恆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加上其合作夥伴大多是央企級別,他覺得可靠。

在友人介紹的深圳理財顧問熱情游說下,他決定先「小試牛刀」投入100萬元購買一年期定融債券,一年後收回利息8厘回報。隨後他賣掉北京的物業,前後總共投入1780萬元,投資2年至7年期,共8批不同項目的中植定融債,合約聲稱上述投資產品有9.5厘至11.2厘的回報率。

料取回本金不足13%  退休教授或輸千萬

根據《彭博社》的估算,中植的投資者最終可能只取回13%本金,而且在中植流動性已經枯竭,可收回金額預計會更低。故此估計陳先生約1780萬元投資或可取回不足200萬。

中植集團爆雷後,陳先生直言很心痛,家中仍要照顧患病的兒子,原本養老退休的財務規劃被打亂,現在得靠快70歲的太太出門工作維持生計。目前他在香港已報案,同時在中國大陸籌組苦主群組追討。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兼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表示,投資產品回報達8至9厘是不合理地高,一定有風險,投資者必須知道高回報高風險的道理,尤其是國內很多時有連鎖效應,公司間相互買入資產,一間爆雷,便可能觸發第二間爆雷,他建議暫時不要沾手中國投資理財產品,特別是高回報產品的問題更大。

莊太量教授重申,投資者必須知道高回報高風險的道理。(灼見名家圖片)
莊太量教授重申,投資者必須知道高回報高風險的道理。(灼見名家圖片)

內房債早有香港退休人士損手

由於恒大、碧桂園等內地房企曾向外發行美元債,所以有不少本港和東南亞人士因購入內房債而中伏。以恒大為例,部分債權人還在等待香港法院處理清盤程序的結果,據悉受影響的包括香港退休人士,涉及金額以百萬美元計,但中植沒有在海外發行債券,所以中國內地以外人士因投資理財產品而蒙受損失的個案較少。

在鼎盛時期,中植一度管理資產價值超過1萬億元,控股超過10家上市公司,手握多張金融牌照,全國有20萬左右的客戶,投資金額百萬起。不過,中植集團去年11月向投資者發出一封致歉信,坦承債務規模巨大,總資產帳面金額約2000億元,但負債本息規模約為4200至4600億元,已嚴重資不抵債。由於中植母公司有央企成分,資不抵債的消息對投資者形同晴天霹靂。

有分析稱,與中植有直接或間接投資關連的公司近5000家,涉及總資產可能是公布帳面金額2000億元的10倍以上,債務黑洞有幾大無人知曉,但肯定較已經爆雷的恒大和碧桂園等更難處理。

恒大自2021年8月美元債違約起計,迄今已有兩年多,但中國政府擔心爛尾樓問題惡化,迄今仍不允許恒大破產清算內地資產。(Shutterstock)
恒大自2021年8月美元債違約起計,迄今已有兩年多,但中國政府擔心爛尾樓問題惡化,迄今仍不允許恒大破產清算內地資產。(Shutterstock)

政府不准內房申請破產  憂爛尾樓惡化

相比中國恒大債務事件,恒大由2021年8月兩筆美元債正式違約起計,前後擾攘逾兩年,中國政府仍拒絕讓其破產清算內地資產,因為當局擔心一旦受理,破產後的恒大將不用履行補交樓的責任,而其他受財困的房地產企業可能有樣學樣,造成爛尾樓問題進一步惡化。

據內地媒體估算,單是恒大的爛尾樓數目便達到162萬間,野村證券去年底估計,截至2022年底止,中國爛尾樓數目超過2000萬間,涉及苦主人數以千萬計,對社會將造成極大負面的影響,這亦是政府不允許一眾內房企業破產清算的原因。

不過,中植涉及苦主僅15萬,若只計算向特定投資者發行還本付息產品,債權人數目更低至6萬,政府以快刀斬亂麻處理掉中植,是相信受影響人士是政府最富裕的一群,即使清算後投資所餘無幾,亦不會加劇社會動盪情況。

野村證券估計,截至2022年底止中國爛尾樓數目超過2,000萬間,涉及苦主人數以千萬計。當局擔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Shutterstock)
野村證券估計,截至2022年底止中國爛尾樓數目超過2,000萬間,涉及苦主人數以千萬計。當局擔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Shutterstock)

不排除連鎖反應    波及一眾影子銀行

《華爾街日報》引述上海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分析師張曉曦表示,中植集團破產不排除產生連鎖反應,讓中國國內投資者情緒變得更糟,其它影子銀行機構也可能會效仿。

隨着美國收緊對華的投資限制,中國政府持續打壓民營企業,加上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等負面影響,彭博報道中國股票在全球投資組合中的地位正在急速下降,全球基金對中港巿場唯恐避之則吉。

《彭博社》分析了14家投資中國股票且資產超過5億美元的美國退休基金的持倉報告,發現大多數基金早自2020年開始減持中國股票,美國最大的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與紐約州共同退休基金連續第3年減持中國股票。

月前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亦表示,基於華府增加對中國投資的限制,旗下680億美元的國際基金除了中國,也將剔除在香港的投資。(Shutterstock)
月前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亦表示,基於華府增加對中國投資的限制,旗下680億美元的國際基金除了中國,也將剔除在香港的投資。(Shutterstock)

憂中國經濟差和美制裁  國際資本迴避中港市場

截至去年12月底,中國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份額已跌至23.77%,是中國股市2018年被納入該指數以來最低點,而在MSCI亞太指數中,中國目前佔比約15%,也低於2020年的24%。

去年,高盛和貝萊德等華爾街巨頭推出剔除中國的新興市場基金,達爾瑪資本管理(Dalma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杜根稱,外國投資者不再擔心將中國排除在組合之外,國際投資者放棄努力解讀中國,將基准重新設定為MSCI世界(中國除外)。月前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亦表示,基於華府增加對中國投資的限制,旗下680億美元的國際基金除了中國,也將剔除在香港的投資。

有分析認為,國際投資者已經形成中港市場不宜沾手的共識,在美日台印歐等地股市相繼創新高之際,中港股市仍不斷尋底,將拖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不利內地企業於國際市場融資,而且在缺乏流動性下,中國債務危機或將進一步惡化。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