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聖誕,又要回憶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的慘痛歷史。82年前的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向侵港日軍司令投降,香港正式淪陷,那年的聖誕節,是香港史上最黑暗的聖誕節。當時,在150萬香港同胞前面的,是生靈塗炭、隨時餓死街頭的日子。當年滯留香港的國學大師陳寅恪也幾乎斷糧餓死。
戰至最後的羅遜准將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同一天,日軍從深圳南下犯港,攻破醉酒灣防線之後長驅直入九龍市區,準備殺過香港島。12月18日晚上,日軍經鯉魚門海峽於北角登陸,翌日便爆發了死傷慘烈的黃泥涌峽戰役,香港守軍副總指揮官羅遜准將(John Lawson)死守黃泥涌峽,羅遜最後向總部發出通報,指其據點已被日軍包圍,「我將出去戰至最後」(I am going outside to fight it out),隨即破壞重要文件和通訊設備,左右手各持手槍率領同袍突圍。
羅遜甫跑出據點便遇上日軍掃射而陣亡,成為加拿大在二次大戰中陣亡的最高級軍官,單是黃泥涌峽一役,便有一百多名從加拿大來港作戰的軍人犧牲。12月25日上午,港督楊慕琦還發表了聖誕文告,鼓勵士兵奮戰,但到下午3時,英軍司令莫德庇向他報告敗局已定,繼續作戰只會增加士兵和平民的傷亡,建議楊慕琦投降。下午6時,楊慕琦乘小艇抵達半島酒店向日軍司令酒井隆投降,即時成為戰俘,香港也正式進入日佔時期。
陳寅恪詩悼冼玉清
近日重讀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舊詩,其中兩首是寫他日佔時期滯留香港的艱苦片段。陳寅恪是於1941年受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許地山之邀來港任職客座教授,年底日軍佔領香港,當時港大停課,陳寅恪生活極其困苦,但他堅拒日軍贈米,幾乎絕糧。1942年2月他寫了一首詩追記當時艱困情況:「乞米至今餘斷帖,埋名從古是奇才。劫灰滿眼看愁絕,坐守寒灰更可哀。」
當時客寓香港的冼玉清,託人給陳寅恪送去40元港幣,雖然陳寅恪沒有接受,但雪中送炭之誼,時刻記着。當1965年冼玉清逝世後,陳寅恪寫下一首輓詩。詩云:「香江烽火猶憶新,患難朋交廿五春(太平洋戰起與君同旅居香港,承以港幣40元相贈,雖謝未受,然甚感高誼也)。此後年年思往事,碧琅玕館吊詩人」。1942年,陳寅恪帶同妻女逃離香港前往桂林。
陳寅恪是文化界殿堂級人物,在危急關頭有朋友接濟米糧不致餓死,乃不幸之中的大幸,那個時候餓死的香港同胞不計其數,食屍體時有所聞。今天,我們慶祝聖誕來臨,千萬不要忘記82年前的黑暗歷史。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