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辣條件俱備 何須猶豫?

關於解決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的方案多不勝數,我們不是缺建議,缺的只是決心和執行力。連撤銷一項已執行逾10年、已經無實際作用的樓市辣招都猶豫不決,其他更複雜、涉及更多利益的土地房屋政策,政府是否更加猶豫?

政府為遏抑樓市而推出的「辣招」始於2010年,先後包括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 SSD)、雙倍印花稅(Double Stamp Duty, DSD)及買家印花稅(Buyer’s Stamp Duty, BSD)。招數層出不窮,但並無成效,樓價仍不斷上升。辣招推出初期,樓市成交萎縮,但量跌價不跌,成交是減少,唯樓價卻繼續向上,以2015至2020年計,樓價升幅近四成,反映所謂辣招對遏抑樓價其實起不了什麼作用!

樓價顯著下跌,是由2020年開始:移民潮、息口不斷上升、經濟前景不明,加上內地經濟在疫後復甦表現未如理想,內外因素夾擊,樓價終於回落。樓價走勢通常有預期效應,樓價上升時,大家都對「後市」樂觀因而追入,不斷推高價格;相反樓價回落,悲觀情緒瀰漫,對「後市」看法就會轉趨悲觀,樓價也就一浪低於一浪。香港樓市目前處境正屬於後者。

今年7月金管局調整樓市逆周期措施,放寬按揭成數,相信是為「減辣」創造條件。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當時表示,樓價仍偏高,政府無意放寬額外印花稅等樓市辣招;並特別強調,金管局的措施只為幫助買樓自住及有意換樓人士。

然而事隔兩個多月,陳茂波在9月27日公開表示,樓市現况與引入辣招時不同,政府會密切注視樓市發展。市場認為這是「口風」有變,相信是為樓市「減辣」先做輿論準備。

政府當年推出樓市辣招時,並無任何「日落條款」。到底出現什麼樓市指標才可以撤辣,而財政司司長在短短兩個多月內「轉軚」,到底是什麼原因?

今年7月金管局調整樓市逆周期措施,放寬按揭成數,相信是為「減辣」創造條件。(亞新社)
今年7月金管局調整樓市逆周期措施,放寬按揭成數,相信是為「減辣」創造條件。(亞新社)

疫情重創樓市 撤辣毋須過慮

樓市辣招推出至今13年,本港政經環境已生大變,很多公共政策都已改了,樓市辣招其實早就應該「與時俱進」,檢討其存在價值。但也許是被過去大上大落的樓市嚇怕,官員只抱着因循心態,對所有修訂辣招的訴求一概拒絕。

疫情重創樓市,成交量持續下跌,當局對撤辣其實毋須太擔心。據市場人士提供的資料,去年二手物業市場流通率創出史上最低水平。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去年的二手物業流通率(以二手住宅註冊量佔全港私人住宅單位總存量計算得出)僅約2.9%,遠低於辣招前(以2004至2010年計)平均每年8.7%的水平,也低過2011至2022年的平均每年4.2%。流通率低,反映物業交投並不活躍,撤辣已具備一定條件。

政府現在全力引入專才,唯外地人來港首次置業需付30%辣招稅,政策出現矛盾,早就應該檢討。為何政府一直迴避、不作為?

有媒體整理業界對「減辣」及「撤辣」的各項建議,它們都相當具體而且務實,包括:

  1. 寬免外地人士來港首次置業的30%辣招稅;
  2. 把15%的新住宅印花稅(NRSD)稅率回復至雙倍印花稅(DSD),減低市民換樓的成本負擔;
  3. 取消換樓「先買後賣」時印花稅「先付後退」的規定,容許業主換樓時,若在一年內賣出上一個物業,只需繳付首次置業的印花稅率;
  4. 考慮放寬新盤的樓價措施,提高首置樓花可承做按揭至九成,逐步放寬首置人士樓花按保成數上限,減低首置者新盤樓花的入市門檻;
  5. 考慮撤銷額外印花稅(SSD),釋放更多二手供應,令更多有意置業者可以「上車」。

行政長官本月下旬將宣布他的《施政報告》,上述各項撤辣建議其實可照單全收。

疫情重創樓市,成交量持續下跌,當局對撤辣其實毋須太擔心。(亞新社)
疫情重創樓市,成交量持續下跌,當局對撤辣其實毋須太擔心。(亞新社)

辣招具短期效果 無助解決房屋問題

房屋政策是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最棘手,也最頭痛的老大難問題。董建華一屆政府宏圖大略,為房策訂出明確目樓:每年建屋量8.5萬個單位、七成人置業、公屋輪候時間3年,清晰明確。唯其意雖善,卻遇上重重阻力,再加上一場亞洲金融風暴,令董先生的房策目標全數落空!

到曾蔭權一屆政府,為挽救2003年經濟和樓市跌入谷底,斷然大幅減少賣地及房屋供應。結果樓市是穩住了,但地價和樓價卻一路飈升,樓宇供不應求,價格大漲。辣招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台,沿用至今。

梁振英政府以房屋政策為施政「重中之重」,四出覓地(評論界稱之為「盲搶地」)之外,又發表《長遠房屋策略》,希望增加房屋供應。然而他任內樓價升得更急,為遏止升勢,梁政府任內先後「加辣」,於2012年10月開徵買家印花稅、額外印花稅;2013年初宣布徵雙倍印花稅;2015年金管局收緊細價樓按揭;到2016年11月,印花稅全面加至15%。

到了林鄭月娥一屆政府,仍以房策為施政重點,並提高公營房屋比率,令公營和私營房屋由之前的六四比,改為七三比;又增加公屋供應,並大力開闢土地,聲言要持續保持土地供應充足;此外又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造人工島。惟到她任期結束時,公營房屋供應依然不足,公屋輪候時間不減反加,現在平均要等5.3年方能上樓。

每屆政府都有良好意願,但始終無法落實,而且結果往往會跟房策目標背道而馳。房地產很多老問題仍未能解決,而10多年前推出的辣招,主要目的是遏抑需求,雖有短期效果,但實際上對解決本港房屋問題並無幫助。

每屆政府都有良好意願,但始終無法落實,而且結果往往會跟房策目標背道而馳。
每屆政府都有良好意願,但始終無法落實,而且結果往往會跟房策目標背道而馳。

相比2003年 當前境况好得多

當前樓市低迷,但情况並非如2003年SARS之後樓價大跌、負資產個案大升。3年新冠疫情令本地經濟受創,惟失業率保持極低水平,近乎全民就業,成為社會穩定的支柱。

跟2003年經歷金融風暴和SARS後的樓市比較,當前情况明顯要好得多。首先,2003年之前香港先經歷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港元受衝擊,樓價下跌近七成;後來又有一場SARS疫情,導致失業率高企,經濟、民生、社會都處於不穩狀態。相比之下,3年新冠疫情並未傷及本地經濟元氣,去年樓市跌幅在20%左右,幅度不低,但並無擴散成為危機。

其次是負資產個案並不嚴重,跟2003年比是完全兩碼子事。據今年7月31日金管局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調查結果,負資產宗數由今年首季的6379宗,減至次季的3341宗。

此外,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涉及的金額,由今年首季344億元,減至次季的174億元。負資產情况並不嚴重,反映大部分業主財務狀况良好。而由於有實力,業主都不急於出售物業,結果是成交宗數跌,但樓價沒有大幅回落,皆因業主不急於求售。

其三,政府的專才計劃及放寬本地大專院校收錄內地生,一批內地「移民」將陸續來港。他們當中有不少潛在物業買家,將成為支撐本地樓市的一股主要力量。

可以說,本港樓市基本格局仍沒有根本改變,公屋輪候時間平均仍要5年,夾心階層和青年家庭置業難的問題仍未見改善;其他如劏房戶、住屋素質差等問題,雖已着手處理,惟進展仍非常緩慢。

政府的專才計劃及放寬本地大專院校收錄內地生,一批內地「移民」將陸續來港。(Shutterstock)
政府的專才計劃及放寬本地大專院校收錄內地生,一批內地「移民」將陸續來港。(Shutterstock)

應對土地房屋問題 欠缺政府決心

撤辣及減辣只是短期措施,主要是為了消除過去10多年樓市受過度遏抑而造成的不合理現象,撤了對本港長遠房策並無什麼影響。解決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離不開長遠土地供應、物業供應、公營房屋政策,以及如何可以切實改善港人的居住條件(包括提高居住面積、年輕人置業等)。

說過了──關於解決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的方案多不勝數,我們不是缺建議,缺的只是決心和執行力。連撤銷一項已執行逾10年、已經無實際作用的樓市辣招都猶豫不決,其他更複雜、涉及更多利益的土地房屋政策,政府是否會更加猶豫、更舉棋不定?解決本港房屋問題,我們是否仍然看不見曙光?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