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肆虐華北的破紀錄暴雨,到席捲夏威夷毛伊島的山火──這些看似毫不相干又遙遠的極度天氣事件卻有相同之處,可供香港從中汲取經驗,去應對被大眾忽視的氣候危機。
共同關鍵字:極端天氣、地形、城市化
首先,兩地相似模式的極端天氣均引發自然災害。以北京為例,當地氣象局指於7月29日至8月2日的降雨量為140年有紀錄以來最多,短短幾天內就下了正常一年份的雨。然而,在此之前,北京於6月開始連日高溫,更於72年來首次連續兩日錄得氣溫突破40°C,加上天氣持續乾旱,令土壤吸水能力下降,導致一旦有暴雨便會加劇山洪爆發的風險。而夏威夷於過去30年降雨量顯著下降,毛伊島東南部同樣長期遭受乾旱困擾,令山火更易發生。
其次,兩地地形都有影響災害嚴重程度。北京地勢從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三面環山,地形陡峭,暴雨容易流入山谷、排水不良的盆地和低窪地區,易受洪水泛濫威脅。而毛伊島的地形亦是助燃因素,夏威夷一般吹東風,而毛伊島東面有高山,當東風吹過山脈背面,沿山坡往下吹時,就會形成又乾又熱的焚風,成為點燃和蔓延山火的助燃劑。另外,狹窄的峽谷亦令風速更快,容易令餘燼復燃,使山火難以撲滅。
再者,兩地自然生境改變和城市化亦有導致災禍。北京市區地面不透水,加上排水系統不足,容易引起內澇,使人口稠密的地區更容易遭受洪水破壞。而夏威夷自20世紀初以來不斷改變地景,如引入大量外來植物,於濕地上建設等,令自然環境失衡。現時夏威夷外來植物叢生,而本土旱生森林消失達90%以上,說明重要的自然生境正在消失。
香港也面臨着類似的難題。由於氣候變化預計將帶來更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而香港住宅區多靠近山坡,且高度城市化,容易受氣候災害影響,故香港必須投資建設具氣候韌性的基建設施,以應對氣候危機。
認清氣候風險 提升香港氣候韌性
(一)採納「海綿城市」理念
要加強香港的氣候適應能力和韌性,我們必須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納入主流,如濕地等自然生境有助於調節泛濫的洪水。而城市規劃中應採納「海綿城市」概念和具藍綠元素的基礎設施,以降低水浸風險。這些策略不僅有助加強氣候韌性,亦改善公共空間,從而締造宜居城市。
深圳近年積極落實海綿城市概念,其經驗值得香港借鏡。自2016年開始,深圳已展開逾4700個相關項目,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的建成面積共276平方公里,佔全市建成面積近三成。在香港,渠務署亦有採用海綿城市理念,逐步實施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如在東涌河河道治理工程及佐敦谷水道活化項目中,同時亦有注入綠化、生態保育及水景元素。 若要更進一步,政府必須推行全面的環境評估,以確定本地適合實施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地點。此外,由於大自然為天然碳匯,可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故保護自然亦可同時減緩氣候變化。
(二)加強措施預防山火
要加強香港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政府需要進行安全風險評估並制定不同應急方案。以山火為例,香港城市與郊野交界面積廣闊,容易發生人為山火。據消防處數據顯示,於過去六年,香港平均每年有約962宗山火,其中以2018年較為嚴重,該年山火波及面積達2231公頃。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委託展開研究,了解香港山火風險如何隨着氣候變化而增加,尤其調查氣候模式與山火之間的聯繫,以制定未來的管理策略,並建立全面的山火中央數據庫。
(三)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災害應變中心
鑑於粵港澳大灣區氣候相關風險相互關聯,如颱風來襲亦不限單一城市,故香港應與區內城市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成立聯合災害應變中心,加強災害管理工作。透過匯集區內資源、專業知識和相關數據,應變中心可以有助加強氣象預測和天氣模型運算,從而制定更有效的災害應對和減緩影響策略,使整個地區均可受益。
行政長官李家超即將於10月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我們希望特首會考慮於《施政報告》採納上述建議,並重視2050年碳中和目標,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轉危為機,以改善市民生活,提升香港活力,為下一代建設更宜居且具氣候韌性的未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