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引優才吸財無憂 大灣區雙向移民重現

港人到內地退休,加上留在內地發展的香港年輕人,而移居香港的有優才與有財之士,雙向移民重現,只要特區政府與大灣區各地政府合作將事情做好,也是體現共建大灣區的精神。相信隨着時間推移,雙向流動的質量將改善。

全球進入一個搶人才階段,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誇張。英國美其名支持香港民主,允許持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港人去英國定居;加拿大進一步放寬港人取得永久居留權計劃,本月15日實施。這些實質上都是搶人才,而這些人才多半也會帶走錢財,香港很容易會「人財兩空」。香港3年前開始增加優才計劃配額,今年起乾脆取消配額,但香港從廣東搶人才,卻向廣東輸出退休人士。這種做法,如果在合作有序的情况下執行,仍能體現共建大灣區精神。粵港兩地人員雙向移民狀態重現,良性循環是值得促成的事情。

粵港雙向移民狀態重現

香港人口歷史上出現過5次重大變化,都是跟內地有關的。第一次是太平天國事件,歷時14年的亂局,雖然始於廣西終於南京,但廣東的「財主佬」害怕財產不安全,逃港避難,香港人口從1851年的約3.2萬,到1861年激增至11.9萬。第二次是日軍侵華,淪陷區國民到淪陷前的香港避難,1931年人口84萬,1941年翻番變成164萬。但日軍佔領香港,實施驅趕人口政策,到1945年和平,很多人遷回內地,人口只剩下60萬。這兩次都是雙向的流動,內地亂則來香港,內地太平返回內地。

1949年內戰結束,內地大量人口遷移香港,資本家帶錢財、機械和技術來,反對和害怕共產黨的帶來反共政治文化,貧困的來港成為廉價勞工,本港人口從1951年200萬,激增到1961年約312萬。19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需要大量勞工,正值內地文革大亂,香港1971年人口390多萬,10年後(1981年)增加到518萬,從此漸次增加到2019 年750 萬的最高峰;接着3年(2020至2022年)人口負增長,到去年底733萬。這個階段的人口變化,除本地自然增長因素,內地合法和非法移民,基本上是單向的。

即使是單向流動,人數也從頂峰不斷下滑。單程證名額每天150個,最低潮的時候,2021年第二季,平均每天只用了40個。隨着疫情過去及政治動盪結束,2023年第一季,單程證來港人數有所上升,但也只是平均每天102人。表面數字只能顯示合資格來港的人「登陸」香港,但並不一定從此長居香港。

另一個數據或可說明一二:廣州暨南大學有5000多名港籍學生,其中一半是通過DSE(中學文憑)成績入讀,他們或許是香港出生,相信更多的是在香港居住過幾年;另一半則用內地高考成績入讀,即長居內地的港人,他們畢業後也未必到香港發展。

自2020年起,內地與香港的人員流動由雙向漸漸變為單向。(亞新社)
自2020年起,內地與香港的人員流動由雙向漸漸變為單向。(亞新社)

共建大灣區 港從內地單向引才不可持續

香港人口增長,來自新移民補充。當內地來港移民減少,或者領到身份證後不長居香港,可以解釋到目前勞工嚴重短缺的現象。特區政府急謀的對策是放寬移民政策,搞出優秀、高端、科技人才等5種政策,初時還有每年配額及資格門檻,效果並不彰顯後就一再放寬。

香港「戶籍」對於內地人來說,還有一定的吸引力。資金自由流動,可以吸引民企投資者;特區護照免簽證國家多,可以吸引年輕科技人才;從長遠考慮,取得港人身分到內地投資,可以享受一定的稅務優惠;孩子在香港讀書,可以用一條特別容易的渠道考取內地北大、清華等名校。

特區政府計劃未來幾年,每年吸引3.5萬人通過各種人才計劃來港,相信不難實現。從內地很多移民中介公司推出廣告,就知道這門生意有市場。即使申請者未必符合資格,都會有內地富豪投資幾千萬元買理財產品,為孩子換一個名義上年薪200萬元的工作。香港仍然可以吸引人才,科技人才可以為香港企業創造財富,也可以吸引腰纏萬貫的帶來錢財。

然而,共建大灣區是香港重中之重的任務,延續過去從內地單向吸引人才錢財的做法,不可持續。現在鼓勵年輕人到內地創業、就業,還沒有很吸引人的招數,而積極推行的是老人到大灣區退休。

醫務衛生局正在制訂擴大醫療券適用範圍;勞福局正在考慮拓展購買大灣區養老院服務。兩個政策局對此十分積極,但考慮的問題可能過於複雜而耽誤時間。

擴大醫療券適用範圍,如果要對疾病種類逐一審視,商議過程中利益相關方的業界會有各種意見。還有一個方案,允許長居內地港人用醫療券的錢買內地醫療保險,看來是「一了百了」的方案。港人在大灣區每年花幾百元人民幣,就可以購買覆蓋範圍很廣的醫療保險。如果有了香港醫療券,可以增加覆蓋範圍,必然會受到歡迎。

醫務衛生局正在制訂擴大醫療券適用範圍,對此十分積極,但考慮的問題可能過於複雜而耽誤時間。(Shutterstock)
醫務衛生局正在制訂擴大醫療券適用範圍,對此十分積極,但考慮的問題可能過於複雜而耽誤時間。(Shutterstock)

兩地政府合作 雙向流動質量將改善

同樣牽涉審批問題的是養老院。目前大灣區有兩間由香港政府資助的養老院,但港人使用率極低,一是地點問題,二是門檻問題。現在特區政府考慮讓內地養老院申請加入資助名單,這種方法,要特區政府對申請單位逐一審核,有意到內地退休的港人,不知道猴年馬月方能受惠。其實,內地設立養老院要民政局批核,其中很多標準與服務質量都很好。如果委託大灣區各地政府推薦一份名單,特區政府「照單全收」,只要每年突擊檢查或者抽查,以保證質量問題,就可以立即實施。

港人到內地退休,加上一些留在內地發展的香港年輕人,而移居香港的有優才與有財之士,雙向移民重現,雖然狀態未必理想,只要特區政府與大灣區各地政府合作將事情做好,也是體現共建大灣區的精神。相信隨着時間推移,雙向流動的質量將會多改善。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