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出價的天地兩條線

米奇在2005年鯨吞彼思,2009年買入漫威,再在2012年收購盧卡斯影業,一氣呵成,7年下來,把多個標誌性的電影IP盡收麾下。三者當中,又以盧卡斯一役,風險最高。

當賣盤方有高不可攀的天花線時,併購買方該如何討價還價?這不是一般的外滙買賣的差價,可以簡單的落地還錢,差價有30億(美元、下同)──是叫價的四成──少點能耐可能就會關燈散場。迪士尼在2012年併購名導演佐治·盧卡斯的電影製作公司時,扭盡六壬,就打出了類行為科學的一套組合拳。

不能逾越的天線

當時已屆70的盧卡斯,作為殿堂級大師,不愁銀子,也不稀罕奧斯卡女神獎座,在賣盤的談判桌上,有兩條心理底線。第一條是天花上線,他要「賣得彼思一樣的價錢」。

可是,迪士尼總裁兼買辦羅拔·艾格(Bob Iger)及團隊左度右量之下,勉強以收購原年起計,擺出6年拍3部戯的陣勢──第3年完成第一部、第5年第二齣、和第6年第3出──這是非常激進的步伐,要知道拍一部大片,製作經年;而觀眾是否能從過去每幾年看一部《星戰》、每十年看一部《奪》,改為隔年就買票入場,會否消化不良,這都要有精密的計算的。

而且,盧卡斯影業的副業,不管是以OEM形式替別人做電腦效果,還是主題樂園,對迪士尼而言,價值不大,所以,在估價只能在電影製作上打轉,空間有限。

地板底線就一定要越過

在內部計算下,盧卡斯影業「只」值約35億,少於盧導價位上線的一半。正常情況下,這應該是「丟」而不是「Deal」(成交)。但是,艾格猜對了老爺子其實尚有第二條線,那就是地板的底線。

於是,艾硬着頭皮,試探着跟老爺子説:「我們做不到給你彼思的價錢(盧瞪眼道:「那怎麼辦?」)……咳唔,我們可以出高於給漫威40億的價錢,我們尊重您,給您40.5億!」

艾格是不是諾獎學人丹尼·卡尼曼(D Kahneman)的徒弟,不詳,但這記出招,就很有行為科學這個門派的風範。行為學指我們做的決定,其實不是理論上的最大化,而是有參照點(Reference Point)對比下的最大化,這就是日常講的「相互攀比」。因此,艾抓住了老人的心理:就算做不到彼思的天價,總得要高過那些卡通的底價。

果然,這樣道來,盧導「立馬同意」了!當然,當時還有一個資本增值稅的法例調整,也讓盧急於在改例前賣盤,所以説,成交是時也命也!

這個2012年完成的收購,也就是著名的三響砲的最後一砲。米奇在2005年鯨吞彼思,2009年買入漫威,再在2012年收購盧卡斯影業,一氣呵成,7年下來,把多個標誌性的電影IP盡收麾下。三者當中,又以盧卡斯一役,風險最高。

不過,迪士尼公司也要為整合記上一功,以《星戰》系列為例,比較上述預算的「6(年)出3(片)」,從「倒後鏡」反射,大家看到「7出5」:至2019年為止,星戰系列的正傳和外傳,自2015起,一年一部,而且賣座成績不俗,除2018的外傳小品外,其餘的大片,都有超10億元這非常理想的票房收入,還未計正在上畫的《奪奇5》。

也許,2012年的出手,是《奪寶奇兵》的真人演繹。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