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孫玉菡局長 剖析香港人才及勞動力政策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接受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訪問,為香港勞動市場把脈,並分享特區政府吸引人才和應對勞動力不足的最新策略。

香港正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勞動人口持續減少;自疫後經濟復常以來,「人手荒」的問題困擾各行各業,無論是專業抑或不同技術工種都出現人手短缺的情況。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接受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訪問,為香港勞動市場把脈,並分享特區政府吸引人才和應對勞動力不足的最新策略。

史:史立德 孫:孫玉菡

現時香港勞工市場狀況

史:您可否分享一下現時香港勞工市場狀況?商界很關注,人口老化和少子化會令勞動人口減少,長遠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當局有什麼人口政策應對?

孫:香港的勞動人口已在2018年到達高峰,其後逐年減少;撇除外傭的本地勞動人口由高峰的368萬跌至2022年的346萬人,其中低技術勞動人口減少約16萬人。而當香港經濟疫後復常,各行業都出現人力缺口,政府十分關注這情況,因此我們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並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容許26個低技術工種輸入外勞,為期兩年。

而針對香港人口結構轉變,目前政府的研判是,將精力集中在「搶人才」和處理人力不足的問題,以應對人口結構性下跌所帶來的挑戰。

史:商界很高興政府推出一系列應對「人手荒」的新安排,但在保障本地就業優先的大原則下,「補充勞工計劃」的審批程序會否很繁複、需時很長?

孫:我們明白商界的顧慮,所以計劃經優化後,當僱主提出申請並經勞工處甄別後,會在3個月內交代審批結果。但與此同時,在輸入外勞的議題上,我們應維持勞、資和政府三方協作的傳統,僱主需要讓外界清晰知道,他們已盡最大努力招聘本地勞工。所以「補充勞工計劃」要求僱主須先進行4星期本地招聘,過程中勞工處亦會轉介合適的本地求職者,當僱主真的請不到或請不夠本地勞工時,就需要輸入外勞。我相信這樣的安排可以給予大家信心,我們並非以外勞取代本地人。事實上,雖然本港最新失業率仍維持在3%低水平,但如果仔細留意,你會發現多了近1.7萬本地人投入勞動市場。

孫局長表示,「政府目前的人口政策重點在於吸引人力和增加勞動力,以應對人口結構性下跌帶來的挑戰。」
孫局長表示,「政府目前的人口政策重點在於吸引人力和增加勞動力,以應對人口結構性下跌帶來的挑戰。」

中央宿舍、即日通勤新方法

史:在輸入外勞的新方案中,商界認為最創新的是容許建造業外勞住在工地宿舍或中央宿舍,機場工作的外勞更可以即日來回。這種模式日後會否擴展至其他輸入外勞計劃?甚至會否考慮讓粵港澳大灣區民眾以「跨境即日通勤」方式來港工作?

孫:以往輸入外勞,他們必須在香港居住,但今次我們打開政策之門,僱主可安排外勞居於香港或內地;如果選擇在內地居住,可以是由僱主在當地提供宿舍,或者讓有關勞工在其內地住所居住。

這個安排不僅適用於建造業和運輸業,將來無論是「補充勞工計劃」、抑或是其他行業的輸入勞工計劃,如果情況合適,都可以讓僱主安排外勞居於內地。對於土地有限、住屋成本高的香港而言,安排外勞居於內地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方法,我預期未來在一些鄰近深圳和珠海的地區,都會有僱主選擇這種模式。

至於是否容許大灣區民眾「跨境即日通勤」來港工作,在現行政策下,外勞可以即日往返兩地,但如果沒有本地居民身份證,純粹以遊客的身份來香港,會有很多工作限制的。

釋放本地潛在勞動力

史:除了輸入外勞,當局在釋放本地潛在勞動力方面有什麼部署?如何從「量」到「質」提升本地勞動力?

孫:特區政府正盡最大努力發掘本地勞動力的潛力,特別是婦女和銀髮一族。婦女是否投入勞動市場,往往取決於家庭狀況,因此我們會盡力為他們提供支援,讓婦女在子女得到照顧的情況下,安心投入職場。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在基層地區的50間小學推出「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試行計劃」,學生放學後最少可留校

至下午6時、甚至7時,以便家長外出工作和延長工時,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子女又可以得到功課輔導,對他們的成長有幫助。

另外,在高齡化社會現象下,近年愈來愈多長者重投職場,我們正透過勞工處的「中高齡就業計劃」向僱主發放津貼,希望增加誘因,幫助長者投入勞動市場,補充勞動力不足。

而在幫助本地勞工「升級轉型」方面,僱員再培訓是一個重點項目,我們計劃增加僱員再培訓津貼額,如參加就業掛鈎的課程,每個月津助額將由港幣5800元增加至8000元。另一個方向是協助本地勞工提升技能,以負責技能要求較高的職位。以安老院舍為例,現時香港有輸入外勞擔任護理員,而護理員之上,就是保健員,我鼓勵更多本地勞工投身保健員行列,如此一來,他們的薪酬待遇和晉升機會都會好一些。

孫局長指出,「我們是有優勢吸引人才長期留在香港發展的,特別在教育方面,有5所本地大學屬世界100強,對海外、尤其內地人才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
孫局長指出,「我們是有優勢吸引人才長期留在香港發展的,特別在教育方面,有5所本地大學屬世界100強,對海外、尤其內地人才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

港府「搶人才」措施的成效

史:疫後全球「搶人賽」競爭愈來愈激烈,香港不但要補充勞動力,更要吸納更多高端人才。您可否總結一下,特區政府各項「搶人才」措施的成效?

孫:招攬人才是行政長官的施政重點之一,經過9個月的時間,各項「搶人才」政策都取得不俗的成效,以「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為例,截至6月已收到3.4萬宗申請,平均每天收到200個申請,當中以內地申請人居多,亦有接獲來自東南亞和歐美等地的申請。值得一提的是,「高才通」接受年薪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人士申請,這一類別的申請數量亦不錯。

除了「高才通」,政府亦將「人才清單」所涵蓋的專業由原有13項增加至51項,當中包括建築、金融和創科等行業,意味僱主不需要證明在本地有招聘困難,就可以直接聘請清單上相關工種的人才,為海外人才來港發展提供多一個途徑。

東南亞人才

史:內地固然是香港引進人才的重要來源地,但海外華人群體的潛力亦很大;早前廠商會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考察,發現當地華人與香港文化相近、學歷水平高,而且懂兩文三語,未來政府會否向海外華人招手,吸引他們來港發展?

孫:的確,東南亞的人才是政府努力爭取的對象之一;我在今年初到新加坡和菲律賓訪問,我的感受和你一樣,很多海外華人有意來香港發展,一來他們有語言優勢,二來香港薪酬待遇比當地好,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我們希望吸引在海外留學的香港學生、或者家庭與香港有聯繫的人回流香港。過去我接觸不少海外的香港人後代,雖然其家族在上一代、甚至前幾代已移居歐洲,但他們都有意回來香港發展。我們新推出的「人才服務窗口」,會夥拍香港駐世界各地的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一同「搶人才」,借助經貿辦對當地的了解,協助我們物色和招攬合適的人才,並加強在當地推廣香港的人才政策及發展優勢。

我們亦會在「留人才」方面多下功夫;以往香港都有人才政策,但較少提供一站式服務,今次我們成立「人才服務窗口」正正希望加強支援,包括加強追蹤,了解人才離開香港的原因,並幫助一些想以香港為家的人才留下來。以「高才通」為例,不少人才一併申請其配偶和子女一同來港,顯示他們嘗試以香港作為長久的居住地。目前我們已批出近2萬個受養人申請,未來我們會想辦法留住他們。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右)與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左)對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右)與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左)對談。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