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明博士:寫《一豆一世界》的源起

《一豆一世界──從大豆歷史、食品文化到現代經濟科研》這本書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這種與中國歷史文化、食品科學、世界經濟、糧食安全、可持續環境以及現代科研密不可分的農作物。

從事大豆研究四份一世紀,我與這種源起自中國的農作物結下了不解之緣。

由中國非信史時代開始,大豆漸漸進入歷史發展的長河,悄悄融入到中國和東亞地區的人民起居生活之中。對於很多人來說,大豆這廉價農產品很平凡,甚至習以為常得險些忘記了它的存在和價值。隨着近年世界格局的改變,糧食危機的呈現和對可持續農業的挑戰,大豆這種國際商品的供求,又再引起大眾的關注。

重新認識 大豆有多重要

《一豆一世界──從大豆歷史、食品文化到現代經濟科研》這本書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這種與中國歷史文化、食品科學、世界經濟、糧食安全、可持續環境以及現代科研密不可分的農作物。

記得數年前我出版了兩本散文集,紀錄一些教學生涯的心路歷程。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章琦老師閱讀過後,建議我應該出版一本與自己終身科研志業有關的書。大半年前,我在新亞中書院文化講座中以「大豆的歷史、文化與科學」為題做了一場演講,獲在座的三聯出版社編輯Yuki Li女士邀請寫這本大豆書。

其實當時我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大學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繁忙,所以我原本的打算是待退休以後才執筆。能夠提前啟動這項寫作工程,是因為受了太太說話的打動。她說,退休以後寫會有點像個人回憶錄,實質意義有限,但現在出版或可以招來更多合作夥伴,甚至是年輕科研人員加入我們的團隊。此外,太太亦負責了有關出版的策劃和聯絡工作,並在內容結構及文字工作上提了許多意見,在她的全力推動下,這書才能成功脫稿。

綜合權威作品 簡化深澀內容

我是科研人員,對科學部分較掌握。至於其他部分,我是盡量收集有具體來源根據的內容,但難免仍有錯漏。由於是科普書,我會把深澀的內容簡化,但會盡量保持準確性和完整性。這本書部分內容主要取材自幾本學術著作,包括科學出版社的《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和《大豆遺傳育種學》、金盾出版社的《現代中國大豆》、中國農業出版社的《中國大豆耐逆研究》等,讀者可以在其中得到更詳細的資訊。

香港大學梁其姿在有關歷史部分,給了許多寶貴意見;陳淑苹博士審閱了有關大豆食品部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韓天富研究員幫助較正有關中國大豆專家的內容;鄭曉春女士、中文大學的樊善標教授、三聯出版社的編輯寧礎鋒先生在文字修飾上給了很大的協助;Katrin為這書畫插圖;王福玲參與資料搜集;Eos核對被引用的參考網站;中國工程院蓋鈞鎰院士、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張國宏研究員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陳新安院長三位,以三個不同的角度為這本書寫序。蓋院士是國際大豆界中備受尊重的科研領袖,為推動中國大豆產業不遺餘力,對筆者亦每多扶持;張國宏研究員是筆者的長期合作夥伴,是成功培育西北耐逆大豆的主力;陳新安院長與筆者同屬新亞書院,在新亞精神中的人文情懷有很大共鳴。藉此機會,向各位一併致謝。

期待這本書能令大眾多認識大豆,也讓我的家人、學生、團隊以及其他認識或不認識我的朋友,了解我為什麼把科研心力都灌注在這一粒小小的種子之中。

原刊於《一豆一世界》,本社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

新書簡介:

書名:《一豆一世界──從大豆歷史、食品文化到現代經濟科研》
作者:林漢明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5月

林漢明教授簡介:

香港土生土長的科學家,獲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及碩士,美國西北大學博士,曾任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後研究員,1997年回到母校任教,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兼任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林教授從事大豆研究超過25年,至今共發表科學論文逾200篇,引領大豆創新研究。他曾帶領全華班團隊以全基因組測序,首度向全球闡明中國野生大豆生物多樣性、首度利用基因組及遺傳學技術獲得大豆耐鹽主效基因,以及組織跨國團隊創建全球首個野生大豆參照基因組等。

結合高端科技與傳統育種智慧,林教授與甘肅省合作夥伴成功育成三種獲審定的耐逆大豆,無償交予當地農民種植,至2022年累積種植面積逾83萬畝。近年更在南非及巴基斯坦開展大豆種植扶貧項目,實踐科學探究與人文價值相結合的願景。

曾主編的書籍包括《中國大豆耐逆研究》、Soybean Physiology and Genetics及《耕耘: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選集》;著作有《教授札記》及《教授札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