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能量療法(Muscle Energy Technique, MET)是一種新的物理治療手法,利用肌肉本身發出的反射能量,治療肌肉繃緊、關節僵硬、肌肉痙攣和肌肉張力過高等痛症。由兩種肌肉反射原理改良發展而成,醫學上稱為「自主抑制」(Autogenic inhibition)和「相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原理。
肌肉能量療法的基礎原理
我們的肌肉組織中有藏有兩種感受器,負責感受的外界刺激訊息。肌梭(Muscle spindle)位於肌肉內,它能夠感受肌肉纖維長度的變化而作出反射。當肌肉被外力快速地拉伸時(肌纖維被牽引向兩邊拉長),肌梭便會感受到長度的變化,自主地增強肌肉的張力(肌肉的力量),做出一個反向收縮動作將肌肉「拉着」,肌肉束變繃緊抵消了部分伸展能量,這牽制作用(Stretch reflex)可以防止肌肉過度伸展而被拉傷。
同時,當這收縮的張力持續增加,肌纖維末端與肌腱交接處的「高基氏肌腱」(Golgi tendon organ, GTO)能夠偵測這肌肉張力的變化。當它感受到張力過大的時候,就會反過來「抑制」收縮活動,讓肌肉得到鬆馳,inhibition就是這個意思。兩者一收一放的組合做到平衡時,就能保護肌肉免受大動作所傷,又於適當時候放鬆肌肉,這個便是「自主抑制」的原理。大家可以想像,假若高基氏肌腱的壓抑能力經訓練而減低,肌肉的張力便會在不受限地延長和增強。
第二種原理是「相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以前已介紹過身體關節的活動方式,關節一邊的主動肌收縮做出動作,另一邊的拮抗肌必須放鬆配合,兩組肌肉的功能會因應動作而互換角色,這裏「抑制」的意思是指兩者會抑制對方的收縮活動,但同時又相互(Reciprocal)配合放鬆讓整體關節活動順利完成。
什麼是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
明白了兩種肌肉運作原理,便可以了解被廣泛應用解肌肉能量治療中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基本上PNF會以3種不同方式進行,兩種以自主抑制原理進行,一種以基於相互抑制:
一、等長收縮後放鬆(Post-isometric relaxation, PIR)
所謂肌肉的「等長收縮」,情況就像將啞鈴提高維持一個固定姿勢,此時肢體既沒有移動,肌肉束也沒有被拉長或縮短,肌肉所發出的收縮張力(張力=提起啞鈴所需要的力量=啞鈴的重量剩以距離和角度)也暫時保持不變。基於自主抑制原理,一段時間後當GTO感覺到肌肉張力便會傳送訊息至中樞神經,減低張力使肌肉組織放鬆。
實際運作時病人會躺平在軟墊上,治療師將要治療的單腳提高做一個壓腿動作,不繼加大角度直至病人腿後方出現繃緊。病人會被要求以最低抵抗力量,將大腿壓向治療師,使肌肉產生張力並維持約10秒。這時候肌肉便開始進入等長收縮狀態(姿勢、張力和肌肉長度不變),使GTO因感到張力發出指令達到肌肉放鬆的目的。記住,這時候抬高了的腿部姿勢仍然是不變的,但繃緊的肌肉已因自主抑制而放鬆了。
二、易化後拉伸(Post Facilitation Stretching, PFS)
病人躺平在軟墊上,同上一樣治療師將接受治療的單腳提高進行壓腿動作,將腳推向一個中間點。之後病人需要吸氣並以使出最大的力度,將抬起的腿壓向治療師(處理成年病人時,治療師或要將病人的腿承托在肩膊上抵受抗力),並保持力度和姿勢約10秒。此時肌肉因為自主抑制而放鬆,之後治療師要求病人停止下壓,並迅速地替病人進行一個深層的壓腿動作,若20秒後再回到中間點,反覆進行數次有望增加最大壓腿的幅度。
三、相互抑制肌肉能量療法(Reciprocal inhibition MET)
姿勢同上將腳放在中間點,不同的是病人需要輕微用力向身體方向提腳(即主動增加壓腿角度),使到大腿前方肌肉產生張力。治療師會跟病人鬥力,拉着病人的腳在中間點引發等長收縮,在維持數秒後,大腿會因相互抑制原理而放鬆。通常遇到病人大腿後方非常繃緊,會先採用相互抑制的治療,先透過大腿前方的肌肉張力讓嚴重繃緊的後肌肉放鬆,往後再進行PIR和PFS便能夠達致更大的拉筋效果。
投書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