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疫後復常正是協助學生重整生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切入點。

校園疫後復常,至今已達3個月。前線觀察,學生不僅生活、學習習慣、社交能力都有倒退現象,就連體力、精神狀態也大不如前。復常之初,體育課堂受傷個案增多,不是扭傷,就是跌倒;學生習慣了疫情下的半天課,至全天課下午課堂,精神不振者眾。近視加深更是長期網課的產物,可惜的是家長及學生自己均未察覺,要待學生回到教室現場,方發現看不清白板屏幕。

改善健康 迫在眉睫

根據早前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的一項調查發現,疫情期間,學童運動量減,男女肥胖及超重率增逾兩成,近視加深速度上升,凡此種種,與教育現場所見,完全契合。衞生署日前於「世界肥胖日」指出,本港每兩名成人便有一人的體重指標被界定為超重或肥胖,肥胖問題在疫情期間因體能活動減少和飲食習慣改變,令情況更趨嚴重,學生的超重檢測率亦見上升……看來實踐健康生活方式實是疫後都巿人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正是教育局提倡的中學7個學習宗旨之一。7個學習宗旨以七色彩虹為概念圖,健康生活方式是彩虹的最底層,其意想必是學生須以此為基礎,其他的學習宗旨方能有效實現。

個人以為疫後復常正是協助學生重整生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切入點。一方面學校可以重新檢視校園健康教育的實踐狀況及成效,有機地連繫科組,從正規及潛在課程,針對疫後觀察情況,提供經歷、活動,讓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引導學生掌握作息有序、健康飲食,乃至正向心理、社交等的重要性,並能應用於生活當中。

通過競賽 增加運動量

此外,除體育課、日常課外活動外,學校宜增加活動平台,讓學生「動」起來。除一般社際比賽外,增加班際、級際各類球類、競技比賽,引入新興運動等,不單增加同學的運動量,更可通過競賽,建立班的歸屬感,填補疫情期間的社交空白。筆者的學校近日舉行了「K POP LUNCH」活動,於午間為學生設置表演舞台,播放韓流音樂,讓生集體跳舞。活動氣氛熾熱,同學在全校師生面前,隨着樂聲自信舞動,絕不怯場,平日文靜害羞的,現場所見,自信滿滿,運動舞蹈,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世界衞生組織曾指出青少年一周中,每天應當至少進行60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身體活動,每周至少3天應當有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以及加強肌肉和骨骼的活動。對於喜愛運動的同學而言,這指標也許不難達致,但如何將之普及,讓所有學生除了知悉運動對建立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也能成為個人的生活習慣呢?內地不少學校有集體早操、護眼操時間,是否也可作為本地學校的借鑑呢?

記得當年念中文大學時,體育是必修科,要本科畢業,體育必須過關。對不諳運動的我而言,實在是個挑戰,後來回想,年青時的體魄就是當年的鍛煉而來。清華大學在創立初期就以培養體學兼優的人才為目標,不單設有體育項目鍛鍊效果指標,更有「無體育不清華」之說。這樣看來,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點「勉強」是可以帶來幸福的。

陳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