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文藝建設推手

張有興對藝術、社會公義等追求來自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厚愛,事無大小也為之出謀獻策。應用「飲水思源」,我們懷念昔日文化藝術建設推手張有興。

中國成語博大精深,四個字能說出大道理,「飲水思源」是最精闢之一。

現在香港各種表演藝術硬件軟件,大部分源自於上世紀7、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時期。轉捩點固然是負責民生的市政局1973年獲得財政自主權,更重要是首次出任副主席的張有興深諳文化藝術對現代社會公民的重要,大幅投資文化建設,職業中、西樂團,藝術節、電影節、劇團、舞團等應運而生。1981年當選主席後,各區演奏廳、文娛中心拔地而起。香港從此不一樣。

中環聖約翰座堂紀念去年99歲高齡辭世的張有興。(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環聖約翰座堂紀念去年99歲高齡辭世的張有興。(圖片由作者提供)

上周五,家人及各界友好在中環聖約翰座堂紀念去年以99高齡辭世的張有興(見附圖)。儀式原在去年舉行,因疫情一再改期。他的名媛孻女張天愛專程從北京回港打點流程,也上台分享與父親的往事點滴。

筆者作為張有興回憶錄的作者之一,在撰寫藝術、娛樂、文化、小販、交通及衞生等過程中,深感他的人文精神。他對藝術、社會公義等追求來自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厚愛,事無大小也為之出謀獻策。無怪乎他被稱為香港「市長」,出訪外國時由當地市長接待。

與晚年張有興訪談,發現他原來擁有一段音樂人生。早於1937年傳媒報道他以「小花合唱團」男低音演唱海頓、莫扎特、威爾第等作品。他也跟上海國立音專高材生林聲翕學習和聲及理論。他的女高音夫人周寶靈是傳奇武漢合唱團成員之一,在東南亞抗戰籌款演出達兩年。指揮之一是創作《歌八百壯士》的夏之秋。張有興曾不止一次地說,夏之秋曾到訪他的北角住所,也在鋼琴上共樂。

前年國家把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應用「飲水思源」,我們懷念昔日文化藝術建設推手張有興。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