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完結,社會開始回復正常運作,公共關係作為最受疫情影響的行業之一,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與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合作,於2023年2月20日至2023年3月24日期間,透過問卷進行「後疫情時期公關行業前景調查」,了解新冠疫情對公關行業的影響,並探討業界在後疫情時期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讓業界為疫情後復常的發展作出準備。
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執委張一心表示,調查成功訪問了合共362名公關行業的從業員。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認為公關行業在後疫情時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為招聘及挽留人才。同時,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後疫情時期的公關人才必須掌握危機管理及數碼傳播兩大主要技能。
後疫情時期 延攬人才成挑戰
恒生大學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陸觀勇博士出席記者會時表示,根據調查結果,新冠疫情為業界帶來最大的3項重要轉變為:一、網上平台迅速發展(80.9%);二、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大幅增加(50.8%);及三、持份者的期望及要求日益備受重視(39.8%)。而在疫情之下,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3項公關功能為社交媒體管理(80.7%)、危機管理與溝通(57.7%)及傳媒關係管理(51.7%)。
此外,業界普遍認為,公關行業在後疫情時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包括:招聘及挽留人才(79.0%)、危機管理與溝通(49.7%)、重建或保持品牌聲譽(46.7%),以及社交媒體管理(46.4%)。
而在公關人才於後疫情時期必須掌握的技巧方面,超過八成受訪者確認數碼傳播技巧的重要性(83.1%),以創意思維說好故事為居其次(80.7%),其後為與持份者合作的能力(58.6%)。
調查亦問及受訪者對於其公司或機構於大灣區開拓或保持業務發展的看法,超過六成(61.6%)認為這部分在未來12個月內並非首要考慮,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執委尹美玉認為是由於調查進行期間仍未完全復常,業界難以預知通關後情況,畢竟公關公司首要工作是處理好現有客戶在復常後的要求,才會考慮與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對此結果並不驚訝。而張一心就從商界的角度剖析,指疫情後公司需要重整業務及部署,而問卷針對的是未來12個月的計劃,時間並非太長,因此回應偏向不會立時覺得有重要性。
公關獎項表揚行業新星一帶一實戰培訓人才
調查又顯示公關行業在疫後面臨的最大挑戰為搶人才及挽留人才,尹美玉坦言,公關行業人才流失的原因複雜,目前而言最明顯是中層出現斷層,8至10年經驗的人才大幅流失,導致青黃不接。除了挽留人才,吸納新血亦很重要,業界需要注重後輩傳承,培育一批接班人,未來業界會加強與學院合作,培訓有抱負及傳訊技能的新一代公關,希望他們畢業後可以馬上投身業界,與職場接軌。至於如何做到,她就認為業界須與院校緊密合作、與時並進,了解現時業界實際環境和工作情況。她又指,協會今年的「香港公共關係獎」加設了專上學生獎項類別,以表揚一些公關新星,冀藉此提升新生代公關水平。
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趙應春教授亦認為大學培訓須配合業界需求,他指現今需要的技能不再只是傳統公關技巧,而是需要更多新科技應用,今次調查結果對他們在設計課程上,有相當的參考作用。至於教育界應如何與公關行業合作,趙就稱傳統大學的傳播學院培養了不少「傳媒人」,但今天傳播學院的方向,不只著眼於傳媒行業,而是培訓「傳播人」,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傳播人才,教育也需要配合。而恒大傳播學院提供的課程正好結合商業、傳播科技、新聞及企業傳訊的元素,有助培訓學生掌握新媒體專業知識及技能,為公關界及各行各業提供人才培訓,有助學生日後工作發展。
張一心就透露,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一直設有「學生實習計劃」,希望學生在學時可進行實習,到畢業時已累積一定工作經驗,馬上可以投入行業服務。
尹美玉又補充,疫情對行業生態亦有很大影響,包括在家工作及上班時間有很大改變,科技改變令到公關的相關工種增加,例如過去會找同事監察傳媒消息,現在網媒加上社交媒體等,媒體監察變成了一項新興行業;另外,人工智能的出現也會開展出新職位,可以說工作的靈活性大增,但壓力也隨之增加。
張一心直言,因為科技的發展,現在公關行業幾乎是24小時運作,壓力很大,對講求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年輕一代來說,吸引力變低。雖然辛苦,但公關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也可以認識很多人和新事物,相信對年輕人仍然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