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澳洲風險分析機構The Cross Dependency Initiative(XDI)上月發表的研究,氣候變化引發極端天氣日益頻繁嚴重,並預計於2050年全球前50名最易遭受氣候危機相關災害影響的地區中,有近半位於中國,其經濟重鎮江蘇省和山東省分居第一和第二名。
最易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
此項研究涵蓋了全球超過2600個地區,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較為悲觀的情況,即假設未來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和使用更多煤炭,使用全球氣候模型,結合當地天氣與環境數據,以及工程原型,去計算自然災害長遠如何影響建築環境,並評估2050年或以前氣溫上升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研究強調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基建設施和民生的風險,分析各地極端天氣事件的風險變化,並估計基建設施和財產的可能損失。
了解未來最壞情況有助建構有效的風險管理,並制定相關應急計劃和風險應對策略,盡量減少以至防止潛在損失。研究顯示中國為最易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估計沿海地區如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將影響最大。以於分析中排名第四的廣東省為例,廣東常住人口逾1.26 億,並擁有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多個世界級重要港口。其地區生產總值在2022年達12.9億元人民幣,為全國第一。
廣東省面臨三大威脅
然而,廣東省正面臨三大極端天氣威脅:
(一)嚴重水災:於2022年,廣東多個縣市降雨量打破歷史同期紀錄,氣候變化釀成的洪水肆虐已直接造成該省逾17億人民幣損失,估計將來只會與日俱增;
(二)極端高溫:由於氣溫上升,人類無法在酷熱天氣中工作,推測單計2019年全球已損失工時達3,020億小時。據同年另一項統計,中國與高溫相關死亡人數已逾2.6萬人。而香港2022年7月的酷熱天氣打破11項記錄,月平均氣溫達攝氏30.3度,為歷史新高。隨著熱浪日趨頻繁,預計生產力亦會逐漸下降;
(三)海平面上升:於IPCC中等排放預測中,預計風暴和水浸風險會大大增加,於2100年左右,南海海平面將會上升34-79厘米,比全球平均高出20%至30%。而廣州則將於2050年成為全球經濟上最易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城市。
氣候風險治理體系 有待改善
中國氣候風險治理體系已初步建立,並正提升氣候治理能力,但須改善三大範疇:
(一)現有治理體系並不足以滿足氣候風險管理的需要。目前國家治理體系未有完全納入氣候風險管理概念,故需要整合並改進現時災害風險管理和氣候適應政策;
(二)現有氣候適應和災害管理的工程技術未有充分計算氣候風險的複雜程度。比如中國約有4000公里海岸線缺乏海堤防護,即使已建成14500公里海堤,當中只有42.5%達到建設標準,未能有效抵禦颱風及風暴潮等災害。中央政府仍須不斷推進加強國內基建設施,以邁向氣候韌性;
(三)中央政府用於氣候適應的資金有限,且尚未建立多元化的資助機制。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保險業未算發達。其他國家的巨災保險負責賠償災害預估損失約30至40%,但於中國僅賠付約1%,可見政府須大力投資氣候適應措施,並積極開發適切的資助機制和相關保險工具。
建立合作協調機制
幸而,國家正認真對待氣候風險。 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央政府承諾爭取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加強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統籌推進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和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體系建設。
為實現以上目標,政府應該建立跨部門及區域的合作協調機制,並讓所有主要持份者參與氣候風險治理,用智能技術建設具氣候韌性的智慧城市,再以創新科技加強氣候風險監測預警預報。此外,政府亦可以具氣候韌性的城市規劃設計去提升抵禦氣象災害和災後恢復的能力,並建設綠色低碳智能建築以實現2060年達至碳中和的目標。
香港可以協助國家達成相關目標,如透過引導資金支持建設具有氣候適應能力的智慧城市,採用嶄新發展思維,於開發項目中納入藍綠基建設施和增加公共空間,以及與大灣區城市合作確定如何共同邁向氣候韌性。香港亦可以與區內其他城市分享其海岸防洪知識,並合作制定更全面的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市民還可以透過投資於氣候適應措施,以及參與促進氣候行動的社區倡議,共同支持香港政府施政,為本地以至全球建設一個更具氣候韌性的未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