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可能對幼兒學習繪畫的目的是什麼並不清楚。而無論是校內正規課堂,抑或校外興趣班的幼兒藝術學習活動,本來應該是多元、創意和有趣的。但觸目所見,學習教材都比較集中在塗鴉、繪畫和拼貼的形式上。同時,目標和教學設計又存在不少誤區:
重技能而輕情感
第一,重技能而輕情感。
學前教育《課程指引》有提到,藝術學習要避免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略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培養良好學習態度的傾向。教育家盧梭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經驗世界的描繪或複寫,而是情感和個性的流溢。他認為藝術是情感的宣洩而非摹仿。
藝術創作一向以來的確有摹仿說與情感說之爭,對他們二者的優劣雖然不宜妄加結論,但必須承認,情感說更能表現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更能說明人類創作活動的獨特性。而其獨特性就在於能夠以「符號智力」表達自己的情感,將「可能世界」變為現實世界。
現狀卻是在幼稚園裏,藝術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幼兒的情感,老師經常一廂情願的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技能、技巧作為教學重點加以示範,而忽略幼兒的美感學習需要和成長的個別差異。
重複製或模仿而輕創造
第二,重複製或模仿而輕創造。
其實這種缺失也是由忽視情感表達衍生出來的。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摹仿是人從孩子時代就具有的天性,人之高於較低級動物的優點之一就在於人是世界上最善於摹仿的存在物,並且最初就是靠摹仿而進行學習的。
強調摹仿在幼兒學習中的重要性本無可厚非,它確實在幼兒早期的學習,特別是在一些良好習慣的形成過程中發揮着重大作用,但學習安排上也不能因此將之無限誇大。幼兒藝術學習的成長,不能靠摹仿而實現其全面發展;同時社會未來需要的是有富有創新能力、有創造性的人,這更是近10年全球各地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
真正自由創造的開始
以前的文稿曾介紹過幼兒的繪畫發展主要有3個階段:意象階段、模仿階段、自由創造階段。3個階段是連續發展的過程。意象階段主要是3歲前兒童的能力;3至5歲兒童的創作主要靠模仿;而5歲以後是自由創造階段。由於此時幼兒積累的表象相對較少,知識經驗不足,他們的創作往往比較幼稚與貧乏,但必須承認,這是真正的自由創造的開始,若能通過有效的創意思維學習,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優於成人。幾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所進行的「終身幼稚園」創意學習實驗項目,得出相近的結論,讓不少教育先進地區,重新加大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同名的項目出版,更成為各地教育類的暢銷書。
家長若能認識上述幼兒藝術學習的3個發展階段,我們就會發現,現在幼稚園的藝術教學中,一般只能讓兒童的繪畫水準發展到階段2,重視複製。另外,教師的學習表現評價往往又以與原物造型的相似程度和視覺效果為評判標準,相似的(所謂畫得「靚」)就是好的;相異的、醜的,則傾向否定。因此,這種評價模式很難讓幼兒在藝術領域中進入階段3──自由創造,個性表現的發揮。
我們要問,通過繪畫,究竟要讓孩子掌握些什麼能力素養呢?為什麼一定要讓幼兒照着範作仿造?這樣沒有很大的美育意義。對孩子而言,最成功的繪畫作品就是能表現個人真實情感、生活體驗的作品。家長在選擇美術班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內容要特別留意;進行家教美育也應盡量為幼兒提供多種繪畫材料和表現形式的學習機會,更不應傾向「像樣摹仿」的評價。
事實上,任何學習階段的藝術教育,技巧與情感表現都要兼顧。能提供「多元性模仿」也算有利創造力的發展,關鍵在於要配合年齡發展需要進行「輕」與「重」的合適安排,與及避免「全形複製」或單一形式的模仿。特別在幼兒階段很容易產生「模式化」表現的主觀慣性,大大妨礙正常審美判斷的發展,這是藝術教育常見失誤的核心問題,幼師和家長宜多關注。
有需要進一步交流、探究,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聯繫。
亞太家長美育系列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