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張隆溪教授、張宏生教授與張健教授,在行山過程中創作不少古詩詞,上月結集成書《香江行山雅詠》,由張隆溪教授主編、中華書局出版,2月14日舉行發布會。
城大榮休校長張信剛教授、知名學者鄭培凱教授、城大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張隆溪教授,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張宏生教授、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系主任張健教授、聯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等應邀出席發布會。
《香江行山雅詠》十分獨特,不僅在於是3位國內外知名學者教授親筆創作,更與近年流行的地景文學(或曰地方志)不無關係。由現代行山活動而啟發的古典詩詞創作,幾乎是前所未見的一冊合集。
張信剛教授:冀本書有助博雅教育
張信剛教授為書本作序,他稱本書是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幾位相知的張姓文學家,以相似題材和不同筆法創作既媲美唐宋名篇,又具有時代特質的文學佳作。春天是行山天,也是讀書天,他希望本書能鼓勵大家多多行山,多多進行博雅教育。
鄭培凱教授也曾是行山團的一員,特為本書題寫了書名。他回憶起行山時見過的山海交錯的香港,感歎起世上少有這樣離開市區半小時就能看到的絕美風光的城市,冀望本書不只激起大家行山的興趣,更引發文學創作的興趣。
張隆溪教授:香港郊野 風光旖旎
本書主編張隆溪教授認為,香港被部分人指為「文化沙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缺少了詩詞歌賦中的詩。雖然不少學校都設有古體詩課程,也有不少古體詩愛好者,但出版詩集的較少。另外,一般人對香港的印象多為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不知道香港還有很多風光旖旎的郊野公園,這些自然美景對外地人來說是一種秘密。他希望本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鼓勵更多人行山,引出更多描繪香港之美的詩集。
本書作者之一張宏生教授認為,山水詩並不容易寫,要寫出有個性的山水詩,對詩人是一種挑戰,而本書中的詩對香港的山水是有個性化體驗的。另外,他指出本書體現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詩學觀中的「詩可以群」,因為行山唱酬形成了雅集的共同體,通過彼此的唱和,把古代的傳統,現代的意識和感受,一起融入了對香港山水的表現之中。
本書作者之一張健教授稱本書兼具風景與場景、詩情與畫意,本書採用的古詩詞的題材固然與他們的專業背景有關,同時也是一種新嘗試,即嘗試回答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老問題:古典的形式是否還能表現當代人的生活與感受?本書並非孤獨的、孤立的,因本地實際上有很多朋友愛好行山和古詩創作,有着共同的傳統文化根基。
指引大眾 重新發現香港
牛津大學哈里斯·曼徹斯特學院基石院士王強,作為本書出版幕後重要的推動者,動情分享了他心目中本書的出版價值。他指出,海德格爾認為,生存是一個「去蔽」的過程,我們必須逐漸打開遮蔽的東西。
王強稱,本書不只是單純的文人雅詠,更是一本guidebook(指南手冊)、一個index(索引),它指引大眾發現香港在日常性背後的非日常性,發現香港作為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之外許多被遮蔽的層面,通向香港不為人知的人文歷史。本書的行山已經遠遠不止於地理與吟詠的範疇,讀者按照guidebook和index,逐漸爬向屬於自己的山,這是本書的哲學意義。
古典詩詞與音樂之關係密不可分,從韻律、句式、對仗等各種形式都構成了詩詞朗誦的節奏,最後,張隆溪教授、張健教授、張宏生教授與王強教授朗誦了本書中的數首詩歌,將紙上的文本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給來賓。
香港地景地貌持續變遷,但文字記錄了彼時風景面貌。此外,本書更注入了學者作家眼中的香港風景與情思,可謂是意義非凡。本書的出版凝聚了一種深沉的責任,那便是以「文化傳承」為目標,讓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薪火相傳。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