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人才需求增 大學如何配合?中大經濟學宋錚教授:改革課程培育數據分析通才

中大經濟學系主任宋錚教授指出,隨着地緣政治局勢愈來愈嚴峻,香港須幫助中國重新融入世界,電子經濟便是一個切入點,而香港也要多培養經濟人才,研究不同問題。

特首政策組於2022年底成立,正積極延攬人才加強政府的戰略規劃工作,可以預料政府對通才的需求有增無減。上任大半年的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主任宋錚教授會見傳媒時坦言,以往中大經濟學系課程主攻中國研究,未來將涵蓋更多範疇,包括大數據、電子經濟等,吸引更多有志於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生入讀,以經濟學角度為社會問題建言。

香港可作為中美合作紐帶

他指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以往擔當向世界介紹中國經濟的角色,但隨着地緣政治局勢愈來愈嚴峻,我們需要幫助中國在疫情後重新融入世界,電子經濟便是一個切入點,「無論美國喜歡與否,中國在這方面發展迅速,是中美可以坐下來談的話題,不只是氣候變化。」

不單是中國的經驗,他強調香港的消費券政策也是促進電子支付一個很好的示範,可以給世界其他經濟體參考。香港不僅是進入中國經濟的紐帶,也可以擔任各方參考經濟政策的紐帶。因此,大學本科教育,包括中大經濟學系近年都計劃開拓數據科學相關課程,希望吸引對社會問題有興趣,而又不滿足於傳統研究方法的學生入讀,培養他們多應用新方法剖析社會問題的癥結及解決方法。

宋錚強調,香港需要幫助中國在疫情後重新融入世界。
宋錚強調,香港需要幫助中國在疫情後重新融入世界。

兩地合辦課程 對人才吸引力大

除此之外,中大近年更與北京清華大學強強聯手,合辦經濟學雙學位本科課程,剛入讀這個課程的溫一然同學指出,兩地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有助自己了解兩地市場,增加自己的職業路徑,不少內地朋友也表示感興趣。宋錚教授補充,希望透過課程促進兩地學生交流,而且國際學生比較願意冒險,這種學位對他們來說也很吸引。

話峰一轉,宋教授認為囤於學術制度,現時欠缺充足本地教研人員,也沒有太多教研人員研究本地經濟問題,情況有待改善。同場的中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學系高級講師莫啟聰博士提到,適齡人口減少,加上部分學生選擇到外國升學、誤會出路與商學相似等,近年普遍較少學生選擇入讀經濟學系,不利培養本地經濟人才。

(左起)中大經濟學系高級講師莫啟聰博士、助理教授史冊博士。
(左起)中大經濟學系高級講師莫啟聰博士、助理教授史冊博士。

經濟學擅因果分析是一大優勢

外界以為經濟學多是分析市場走向,以擴大利潤為目標,但四年級生樊子晴表示,對於有志於解決社會問題的同學,經濟學系也能夠提供許多系統性分析工具,不局限於研究金融市場。作為過來人,她建議在吸引同學入讀相關學科時,有必要糾正學生及家長的期望。

宋教授表示,學系正考慮加強與中學聯繫,包括落區舉辦講座等。莫啟聰則強調,經濟學比其他學科更擅於分析、尋找因果關係,是一大優勢,而且出路比商學多,建議擴闊高中經濟科內容。另外,大學也在籌劃不同計劃鼓勵學生跳出課本,多思考本地社會問題,同時加強學生對經濟學的了解。

部分學生或因數學成績差而對選修經濟學卻步,但他勉勵學生要嘗試跳出舒適圈,「數學是一種技能,幫助我們疏理因果關係,如果太容易,學習也變得沒有意義。」因此,鼓勵學生克服這些難題,是本地大學不少學科共同面對的問題。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