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於11月15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於前一天舉行場邊會面,這是拜登上任以來首次與習主席面對面會談,歷時約三小時。拜登重申兩國領導人直接溝通的重要,而習主席坦言如今兩國的關係「不合國際社會期望」,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推動中美關係回復正常,而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是兩國關係的基礎,是不可踰越的紅線。
美國對中國施壓必定暫緩
根據報道,這次會談雙方同意在各方面推動溝6]通,並在外交、財金、經貿、氣候變化、公共衛生、農業和糧食安全等議題上經常磋商,兩國並同意成立聯合工作組,增進人文交流與人員交往,保持聯繫。
美國中期選舉剛塵埃落定,民主黨雖然以輕微票數輸掉眾議院,但仍能力保參議院不失,拜登也算放下心頭大石,不致成為「跛腳鴨」。中美相交多年,習拜相識已久,並曾共處一段時間,除了公務,這次會面相信還有一點感情因素。隨着國際形勢不斷變化,這次會面,應該是比較有建設性的,但是否真能破冰,重新回復正常關係,相信比較困難,因為中美關係的嫌隙太深,基本的矛盾無法解決。
這次會面最令人抒懷的,是兩國領導人同意全方位繼續加強溝通,避免擦槍走火。相信拜登這兩年來在測試中國的反應和實力後,明白無論從金融、媒體、軍事的角力中,絕無把握能控制或打敗中國,雖然很想極力遏制,但已有相當的無力感。加上俄烏戰爭膠着、與國內支持減退的形勢下,必須暫緩對中國施壓。
西方宗教精神蕩然無存
從他們同意的幾點中,我最關心的是文化交流。其實自古以來,東西方因為地緣政治與歷史經驗不同,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文化。余秋雨先生對文化曾作這樣的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而我認為文化就是生活,是人們在歷史與環境磨練中累積的生存智慧。現代的西方社會是經歷過希臘文明、羅馬時代,再逐漸復興,從耶教精神中,孕育出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重視人權、自由、平等、理性、法治與科學等。
耶教的基本精神是導人向善、鼓吹博愛精神與倫理道德。只不過如今西方社會經歷數世紀的盛世,這種宗教精神亦日益衰敗,甚至蕩然無存。而在唯我獨尊的白人主義下,更培育了一種自私與排外的驕氣,無法理解中華文化。因此,當中國提出「人類共同體」與「共存共榮」的目標時,他們不相信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不相信和平共處、中國絕不稱霸的價值觀和智慧!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不能接受自己的衰敗與時勢的逆轉,中國的崛起,是挑戰他們現狀的一種不可接受的勢力,必須要全力遏制,為的是維護自身的利益和霸權!
相對地,中華文化重視倫理道德,群體福祉與和諧共處,有需要時,甚至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回看多年來中國不論貧富,皆願意為盟友犧牲,無償地支援,例如興建鐵路、送防疫物資、救災救難等。 因為我們深信得道多助!只有鄰邦好,朋友多,大家才能安居樂業。《易經》云:「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意思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大的恩德,是為人類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環境,讓各類生命各得其所,得以安身立命,而不是相互傾軋。
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從俄烏戰爭中,我們看見人類的荒謬。年初時只要澤連斯基願意暫緩或答應不加入北約,戰事就可以避免,但他卻甘願做美國的奴才,不顧人民的死活與國家的前途,終至生靈塗炭、國破家亡。這麼多年來,連年戰火,美國的霸道與蠻橫,製造了多少人間悲劇?俄軍的入侵,亦造成了烏克蘭民不聊生、國破家亡的命運。
自古以來,人類以有限的智慧,探索宇宙之無窮,實是殊途而同歸!西方文化崇尚的「上帝」乃”God”的中文翻譯。而中華文化裏的「道」,是指大自然的規律,萬物的本源。若撇開宗教信仰、儀式、架構,從哲學的角度看,這兩者其實名異而質同,皆充沛於宇宙間,無所不在,不偏不倚,以正道為本,行善為宗。因此,若習拜會能帶來新一浪潮的文化交流,增加雙方的溝通和了解,將是人類的福祉!
當年中央決定於全世界成立孔子學院,是高瞻遠矚的文化戰略,可惜因為種種原因,尤其是中美博弈,使這極有文化意義的壯舉受到很大的打擊。若將來能繼續發揚光大,前途未可限量,因為它是弘揚中華文化的國際渠道,除了傳統的藝術,如琴棋書畫、詩歌音樂、武術與養生外,更應加強儒釋道的宗教哲學與中西文化比較,「道」與「術」並重,以理服人、以情感化,讓外國人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魅力。若有一天,真能建立大同社會,將是人類莫大的福祉!而在文化的傳播中,首要的成功因素是人才的素質與正心。
英明領導須善於觀人
從這次習拜會的成果看來,雖然沒有什麼驚喜,但這亦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自從拜登上任以來,我們聽到的,都是美國如何打壓中國,鮮有真誠善意的溝通和合作。時移勢易,若此次拜登是真心誠懇的話,中美關係將是一個轉機,否則,亦只淪為一個禮節會面而已。因為拜登時常説一套、做一套,未必可信。作為領導,最重要的智慧,就是觀人。在中華文化裏,觀人佔非常有重要的地位:
「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人物誌·序》)
「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治長》)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論語·為政》)
聖人賢者美好的地方,就在於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可貴的地方,就在於能夠知曉他人的長短,及其憂慮,即我們所說「觀人術」!要了解一個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的行為,考察他做人處事時的心態。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這個人隱藏得了什麼呢?
英明的領導對一個人考察,必然觀察他的行為動機、個人經歷和精神追求。觀微知著,是龍是鳳,一目了然。中美博弈,也是文化的比拼,中華文化累積5000年的智慧,與只有500多年歷史的美國相比,成敗優劣,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