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在67暴動中的態度

從這幾個線索觀察,67年的勞資糾紛在沒有發生前已經被港英定性為政治事件,香港的命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被改寫,隨後,土共帶着極左思維走上歷史舞台,卻也省了港英政治部很多操作,但已經無所謂了。

承接上文:〈67暴動前夕的香港治安

早在66年底、67年初,富有經驗的殖民地政府已經根據形勢判斷,香港在未來的一年中會重複發生勞資糾紛,又根據過去的殖民經驗,最有效最有法理根據的鎮壓方法是將事件升級到政治層面!

但這裏面又有多過一個理由:葡萄牙政府向澳門中國居民──一群二等公民公開道歉,這是一個民族羞辱!葡萄牙人沒有脊樑,不等於英國人沒有脊樑。即使英庭準備向中方妥協,也沒有英國人願意為自己的政府向二等公民道歉!英國人是一個非常在意階級的民族,向二等民族道歉,叫階級仇,民族恨,這些理念不是你共產黨專有!這是其一。

其二,與中國人對抗等於是與共產黨對抗,60年代是東西方冷戰高峰,共產黨早就是被污名化的妖魔,用這個藉口既方便又合理。

其三,即使港英政府的強硬政策與英庭不一致,這仍然是自由主義對抗共產主義的必需措施!自由主義原以中間派為主體,到這個時候,政治光譜已經演變到極右。

從這幾個線索觀察,67年的勞資糾紛在沒有發生前已經被港英定性為政治事件,香港的命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被改寫,隨後,土共帶着極左思維走上歷史舞台,卻也省了港英政治部很多操作,但已經無所謂了,一邊是乾柴,一邊是烈火,一邊是極右,一邊是極左,一場腥風血雨就這樣開場。

中國的態度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自1949年起長期負責香港事務,對香港採取「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務實政策。中共當時負責港澳事務的廖承志,曾在1966年8月指示不要在香港發動文化大革命,但是「澳門事件」發生之後,廖承志被紅衛兵奪權、批鬥。香港左派發動反英鬥爭初期,周恩來多次約見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及港澳工委(新華分社的真實身分)官員,強調對英國的鬥爭必須「有理、有利、有節」,「不能照抄內地紅衛兵的做法」,也反對在香港動武。他指出:「我們現在既不是馬上收回香港,也不想同英國打仗。」

周恩來私下對香港左派的極端做法很有保留,但礙於文革極左思潮佔主導的政治現實,不便公開制止香港左派的行動;加上國內形勢失控,北京領導層對如何處理香港局勢缺乏共識,周恩來又窮於應付國內紅衛兵的派系鬥爭,遂令事件逐漸升級。

前港澳工委常委、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梁上苑曾經明確表示,周恩來曾嚴令制止解放軍越過深圳邊界,國內沒有提供任何武器軍火給香港左派使用,騷動是由新華社香港分社(即中共港澳工委)所發動的,以中共黨內常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式應付中央,就是先造成了既定事實,使中央不能不負起責任。

據《大公百年史》的紀錄,周總理在1967年底,代中央為67暴動作的總結如下:

第一,英國人用暴力鎮壓工人和左派群眾,負有重要責任;香港群眾反對英國人的暴力鎮壓,是合理的、正義的、英勇的;錯誤是在於領導人把事件擴大為一場動亂。第二,香港左派領導人的錯誤在哪裏?周恩來說,『是受極左思潮所利用』。這句話說得含糊,因為當時林彪和『四人幫』還掌握權力,周恩來這句話,其實是說香港左派領導人受林彪和『四人幫』利用。第三,周恩來說,這次錯誤,『香港有責任,北京有責任,主要責任在北京』。

周恩來私下對香港左派的極端做法很有保留。(Wikimedia Commons)
周恩來私下對香港左派的極端做法很有保留。(Wikimedia Commons)

英廷的態度

正正在1967年,英廷結束了殖民部,把殖民部歸納到外交部,實行Merciful Colonialism,香港譯作「懷柔政策」,大方向是幫助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所以在戴麟趾之後上任的麥理浩是一位外交官,戴麟趾自己則是一位資深殖民官。當年,大英帝國讓香港自由脫離殖民地,可能嗎?

一、統治香港的其實不是英庭,更不是香港總督,根據《洋行風雲錄》(原載《香港英資財團》,馮邦彥),美國的《財富》雜誌曾在一篇文章中聲稱,「統治香港的權力,依序而列是馬會、怡和、匯豐和香港總督」。在統治香港的權利排名上,港督連前3名都不入,可見這些英商集團其權勢及影響力之大。英庭對殖民地的「懷柔政策」肯定得不到利益集團同意,如果在兩國關係最壞的時候撤出香港,中國政府第二天已經收回香港,這些龐大的資本恐怕在一夜間便絕跡。

二、香港對英國的重要是匪夷所思的,香港的儲備金佔英國全部儲備三分之一,如果一旦撤出,對英國的影響是災難性的。

暴動開始不到一個月,在5月21日,倫敦派出一班高級官員到香港,由英國聯邦事務部首席次官高爾思沃西爵士帶領,隨行有聯邦事務部香港司司長卡特、外交部遠東司司長博蘭,他們與港督的會見有決策性作用。你會知道哪天晚上誰請他們吃飯,誰會嚴厲警告這一群政客,如果英國撤退,從國家到商人的龐大利益會在一夜中化成維多利亞海港中的一滴水。

這次會面以後制定的政策,在第二天立即在香港實行,首先是5月22日的「522血洗中環血案」,警察的血腥手段沒有因為官員到訪而軟化;但在5月23日,勞工處長卻宣布香港人造花廠勞資取得協議,資方同意工人一切要求,賠償後續條件還相當優厚(《香港左派鬥爭史》,頁239)。這兩個性質極端的事件中包含兩個信息:

一、港英政府改變了本來一貫支持資方的立場,無形中承認自己在處理民生問題上失去準則。這也是回應英庭的懷柔政策,給足英庭面子。

二、港英政府堅持武力鎮壓暴動,因為這是「對抗共產黨」,在政治問題上不惜血流成河,絕不退讓。

根據《管治香港》一書, 管治權謀的軟硬兼施交叉使用,是企圖最大化獲得統治效益的諸種手段。

在5月21日的決策性晚宴上還缺席一位香港第二號人物──警務處處長戴磊華(Edward Tyrer)。誰都沒有想到,他的職位竟然在幾個月以後便被解除,成為香港任職期最短的警務處處長。

你不知道的67暴動 6-3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