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大象的小螞蟻

長大,不取決於你活在世上的時間,而取決於你活在世上的心態。

我帶孩子長大,孩子也帶我「長大」

帶孩子做麵包,他把生麵團塞到嘴裏。屢勸不聽,我快要發飆……

轉念一想,換個說法:「把麵團放回去,他要覺覺了……」我拿濕布把麵團蓋住,「他們睡覺時會長大喔!」

一小時後,我讓孩子自己揭開濕布,麵團哥哥真的長大了!

當晚,孩子睡得很好。

第二天,我覺得他又長大了一點。

孩子不聽話、學生不認真、同事不合作、員工沒做好……我們通常的反應是「發飆」,用自己年紀、經驗、金錢、甚至音量的優勢,改變他們。

有效嗎?

效果有限。因為每個組織,都像一個家,有某種「家長」和「孩子」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正在翻轉。

比如說全世界營收第二大的公司亞馬遜,最近輸給了兩名30出頭、大學沒畢業的年輕人。「家長」,敗給「孩子」。

螞蟻如何戰勝大象

故事是這樣的。兩年前疫情爆發,兩名紐約出貨中心的員工,發現主管處理疫情輕率。溝通無效,發起罷工。雖然只有十幾個人參加,亞馬遜擔心骨牌效應,召集十個部門的主管組成應變小組,以「違反防疫規定」,開除一位發起人。

被開除的員工開始組織工會,第一步是爭取30%的員工連署。亞馬遜高薪聘請「反工會顧問」,用一套屢試不爽的「教戰守則」迎戰:監看發起人的社群媒體、密集傳教育訊息給員工、公司內張貼「投反對票」的標語、宣傳發起人者是外人,沒有談合約的經驗,員工如果連署,就要付工會會費……

對抗這龐大精準的企業機器,發起人的方法是……

搭一個帳篷。

他們在公司門外的公車站搭帳篷,桌上放一疊連署卡,24小時輪班。

他們請等車的同事吃自己家鄉口味的美食,把他們當家人。也特別準備道地的西班牙餡餅給移民同事吃,讓他們想起家人。

有同事下班後血壓飆高,他們代墊車費讓他去醫院。有人房子被扣押了,他們上網幫他募款。

下雪時車站冷。他們升起火,溫暖等車的同事。沒人等車時,他們彈吉他唱歌,用歡樂,而非悲情,來鼓舞自己。
就這樣,一天一天、一餐一餐,同事對他們的信任,慢慢「發酵」。

一邊是資源無限、經驗豐富的「家長」,光是反工會顧問費每年就花了430萬美金。

一邊是一無所有的「孩子」。整件事花了12萬美金,都從網絡上募得。

投票結果:「孩子」2654,「家長」2131。

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發火」是「本能」,「生火」是「本事」。

「發飆」只需要情緒,「發酵」需要時間。

帶孩子讓我看見,過去在企業那一套「教戰守則」,並不適用於人生很多事。孩子總是專注當下,用最簡單直接、不計後果的方式活着:吃麵糰、吃腳趾、搭帳篷、彈吉他、唱歌……

家長的那些苦口婆心、深謀遠慮、追求效率、或是SOP,對他們通通不靈。我把口罩拉下,和顏悅色地跟孩子說不要吃腳趾。孩子傻笑,然後幫我把口罩戴回去。

不管在哪一種組織,家長角色需要的「本事」,是用孩子角色的語言、文法,和邏輯,來包裝自己的訊息。

我帶孩子長大,孩子也帶我「長大」。我跟他們學到:
長大,不取決於你活在世上的時間,而取決於你活在世上的心態。

面對年紀、經驗、金錢、音量不如我們的人,與其「發飆」,不如「發酵」。與其「唱衰」,不如「唱歌」吧。

王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