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周一(8月23日)宣布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協助弱勢基層初中生,扶持他們的生活、學習及個人發展。計劃為期一年,對象是中一至中三的基層學生,名額2000個。當局預計在9月上旬透過學校和地區網絡招募學生,10月舉辦迎新活動。學生的家庭經濟環境和學業成績並非考慮因素。
學員可自行決定1萬元用途
陳國基表示,每名學員將獲配對一名義務友師,也會分階段獲發1萬元資助,首階段5000元於參與計劃後在友師指導下使用,餘下5000元則在完成計劃後獲發,學員可自行決定用途。如果申請人數超額,將會優先讓中三學生參與,因為下一年他們便不符合參加資格。
他解釋,計劃目的是要協助學員開闊眼界,建立正向人生觀,訂立人生目標,力爭上游。內容包括5大範疇,包括迎新活動,讓友師與學員互相認識,亦會為學員作前期評估,以了解計劃日後成效,並會為學員提供基礎訓練,亦設有體育、樂器班,幫助學員規劃人生、提升個人能力、溝通技巧、培養社交禮儀等。計劃亦會有學員與友師的互動環節,最後會舉辦畢業禮。他又強調,有關計劃屬於試驗性質,之後會檢討優化,再擴大名額。
至於師友計劃的導師需要年滿21歲,以年輕者優先,以便與學員溝通。他們是來自不同界別的在職人士,包括體育界、學術界及音樂界,負責教導學員理財技巧,分享人生經驗,帶領他們到工作地方,了解學習職場工作。除了與學員會面,亦透過電話及社交媒體等渠道與學員經常聯繫。部分著名導師出席記者會,包括東京奧運男子花劍金牌得主張家朗、東奧女子乒乓球團體賽銅牌得主蘇慧音、杜凱琹及李皓晴。
制訂青年發展藍圖 加強與青年溝通
陳國基在周末另一場合亦表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正制訂《青年發展藍圖》,政府也會繼續加強與青年溝通,以期適切照顧青年所需。
他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日講話中「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表示推動青年全面發展是本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強年輕一代的愛國思維、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為目標。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正全力制訂《青年發展藍圖》,全面勾劃青年發展工作的願景、指導原則和主要工作方向,亦列出工作目標、具體行動和措施。
此外,政府會繼續加強與青年人溝通,在制訂政策措施的過程中聽取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想法,從而更適切地照顧他們的需要。
他又指出,青少年制服團體是政府的重要夥伴,各個制服團體一直致力為青少年提供不同形式的教育和訓練活動,推動他們建立正面價值觀,提升他們的領導才能。
黃傑龍:可以抽籤揀選申請者
扶貧委員會委員黃傑龍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委員大致認同這是好計劃,相信學生會踴躍參與,但亦會有挑戰,例如尋找足夠及合適的導師。他相信,商界會支持計劃,願意提供支援。
面對名額過少的問題,他認為可以考慮抽籤形式揀選適合學生參與,或者要求申請者撰寫文章表達參與志願,然後選最有上進心的學生參與。另一名委員、立法會議員陳凱欣則建議政府在星級導師分享的部分,設多於2000個名額,容納更多有心參與的學生。
何玉芬:跨代貧窮需要多方配合 給予青年多元機會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中學校長何玉芬在同一節目上表示,關注是次計劃會否與以往其他計劃資源重疊、參與學員會否被標籤,以及導師的輔導素質。她認為,不可能假設有心參與及作為專業人士便懂得協助年輕人,尤其是計劃下學員的心態及情緒等都需要多些了解,強調導師需要接受培訓或指引。她又認為,單靠一個活動、一年時間難以解決跨代貧窮,需要社會政策配合,給予年輕人多元機會及對未來有盼望。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李建文則表示,期望當局給予更具體的揀選標準,方便學校配合。他指出,任職學校有較多基層學生,近半家庭有領取綜援或其他津貼,學校完全掌握學生的家庭背景及經濟狀況,如果政府有需要學校幫助,學校可以推薦一些合適的學生參與。
被問到會否擔心計劃有標籤效應,李建文說,如果計劃可以達到預期目標,標籤效應也可以起到正面作用,讓社會了解基層學生的真正需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