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除夕倒數

12點正,主持釋洞鈜法師叩鐘,十八響,每一響都迴盪長久,把寧靜推到高峰。那一刻,寧靜之中,有難言的喜悅:新的一年到了。
工作人員已經把所有座椅調轉,面向大雄寶殿對面的韋陀殿;殿的左邊是鐘樓,右邊是鼓樓。12點正,主持釋洞鈜法師叩鐘,十八響,每一響都迴盪長久,把寧靜推到高峰。那一刻,寧靜之中,有難言的喜悅:新的一年到了。
 
忽然覺得,這裏沒有狂歡,卻有喜悅;這裏沒有束縛,卻很安詳。一切煩惱,何不放下?尋求愉快,何須麻醉?這,也許就是寧靜的威力。
 
接着是月和法師唱誦《叩鐘偈》,婉轉而動人,彷彿把那新年的喜悅凝結起來了。每兩句扣鐘一響,再配上伴和的洞簫(也是鍾兆燊先生),意境無限,給法會加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結束前,慈山寺住持釋洞鈜法師用平和的話語,說了一些祝願的話。釋洞鈜法師來自馬來西亞,是港大的博士,懂許多語言;最後一句竟是:Happy New Year!馬上覺得,又回到香港的現實了。
 
後來知道,誦經的大典是傳統,但是整個的設計、前後的安排,都是經過悉心的考慮;後來的叩鐘儀式,則是圍繞着叩鐘傳統的創新。而看得出來,現場的氣氛營造,得到許多現代科技的輔助。
 
可見,香港這塊福地,有能力可以把古老的、也許看來呆板的傳統,加以研究,明白其真義,賦予現代的意念與技術,讓更多人得以體現與享受。事後與倪啟瑞談起,整個的哲學,是把寧靜送給大家,讓大家分享,而不是要宣傳什麼。
 

教育園地 豈有寧靜

 
這是一場深刻的寧靜體現,真是一種功德。雖然只是1,500人,他們也許很多都不是信佛的,但那意義不是更大嗎?經歷過一場深刻的寧靜體現,即使以後機會不多,說不定終生難忘。現場看來,年輕人佔了大多數;有點意外,也是驚喜。
 
動與靜。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教育,似乎很重視「動」,而忽略「靜」,而且往往覺得活動不夠多,動作不夠大,動得不夠快;而靜,彷彿只有在宗教的場合才會存在。這幾年,到的各地教堂無數,一進教堂,就會感到寧靜的魄力。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享受寧靜。其實,音樂裏的休止符、演講中的停頓,都是短暫的而威力很大的「寧靜」。
 
難免想到教育。寧靜,是我們教育的一部分嗎?
 
數年前,我們教育學院有一個團隊,與青海合作,在學校裏面,培養靜坐,作為德育的一部分。那裏面沒有宗教成分,但卻發揮了當地的傳統。
 
又想起,那一年到台灣花蓮,把港大榮譽博士授予不便遠遊的證嚴法師,參觀了慈濟大學。每個大學生都要學三「道」:花道——與自然界對話;書道——與自己對話;茶道——與寧靜對話。可見寧靜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環。
 
寧靜,在教育裏面應該如何體現?
 
(圖片:慈山寺刊物《慈山誌》)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