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少子化、移民潮影響,香港的適齡學童人口逐年下降,今年大專學額已經供過於求。因應人口結構改變,教育評議會執委會周五(8月5日)提出6個建議應對,以支持香港優質的基礎教育延續、延續及說好香港教育的故事。
吸引中外學子 來港升學工作
教評會指出,教育局提議縮班、調遷、合併和殺校等方案只能處理眼前的問題,並不是長遠的策略。為了提高中、小學就讀學生,倡議港府應檢視入境政策,容許及鼓勵內地及海外學生以特殊簽證來港就讀,亦容許其父母以短期簽證來港照顧。這樣不但增加本地學童數目,亦可令本地學童接觸不同文化,擴闊學生視野,更可刺激經濟,便利民生。由於本地學校的營運由公帑支付,教評會建議內地及海外學生應繳付學生成本的全費。
另外,鑑於香港有人才流失的趨勢,教評會又建議當局參考新加坡的做法,積極地到內地及海外為本地學校統一招收尖子學生,並透過私人或慈善機構為他們提供獎學金,以支付學費及住宿費。他們畢業後,鼓勵他們留港工作3至5年,將成為香港持續發展的基礎。除了提供人才外,他們在學校的勤奮學習表現,亦會對本地學校的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互相學習,擴闊視野。
提供宿舍 快檢通道
另外,由於香港長期受房屋問題困擾,教評會建議參考本地部分設有學生宿舍的學校,當局可在仍有空間的學校或是善用空置校舍興建學生宿舍,讓就讀同區學校的內地及海外學生一同居住。而一些歷史校悠久的教會學校亦設有外國傳教士宿舍,鑑於近年外來傳教士數目驟減,宿舍使用率極低,建議當局讓擁有宿舍的學校,改變宿舍用途,以試驗計劃的形式先試先行,收取少量內地及海外學生。
由於新冠疫情影響,跨境學生至今未能回港上學,通關亦未能在短期內解決。為了莘莘學子能正常學習,教評會促港府盡快與內地商討,為跨境生提供每日的核酸檢測及特別通道。在此之前,教育局亦應該繼續容許學校保留跨境生的學額,讓學校以網上授課等方式繼續照顧這批學生,並考慮重啟「雙非」學童政策,讓香港出生的內地兒童能到港升學。
設立灣區部門 完善短期政策
教評會又表示,香港政府一向鼓勵年青人融入大灣區學習和生活,該會亦曾多次提倡政府應有長遠策略,在大灣區設立一個專職處理兩地教育的部門,以安排中、港學生的交流學習、兩地升學、結對姊妹等事宜,在此學童不足的情況下,香港教育局更應與內地教育局緊密聯繫,尤其最近內地學童來港報讀DSE的需求愈來愈大,增設一個常設的教育部門更是刻不容緩。
而既然適齡學童的人口將會持續下降,該會建議教育局宜立刻重新制定相應政策,例如掌握各區的最新數字,逐步推行小班教學、制訂調遷策略等,亦應不時與業界溝通,讓各區掌握最新數據,以制定適時對策,亦可優化學與教,讓教學更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