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自2013年在香港定居後,9年來吃遍港九新界名店、小店的出品,把品嘗過的美食書寫下來,結集成書。《香港談食錄》分為兩冊,一本談「環宇美食」,另一本講「中餐百味」。
吃在香港
用兩個晚上把書看完。看「美食之旅」的時候,竟然有「肚餓」感覺。徐成開餐前「打卡」,把賣相極佳的食物(應該好好吃)拍下來。看文字介紹,再看照片,想馬上去找那家餐廳、飯店,把圖片遞給服務員,請廚師「照辦煮碗」來一份。
與徐成通話那天,是他的生日。只能在他下班後,在他與朋友吃飯前,談40分鐘與飲食有關的話題。
徐成說「從小就喜歡吃」,「母親也愛吃,喜歡把簡單、新鮮食材,弄出一桌家常菜來。」「我們一家人吃飯,是十多人一起吃的。大家都愛吃她親手下廚弄出來的住家菜。」
這可不簡單,對徐成說:「在香港,弄一席12人的晚餐,可就是私房菜了。」
徐成說來到香港之後,「最大的興趣、樂趣,就是找好的吃。」徐成寫中菜,寫得熱鬧,比較包容,下筆見感情。寫西餐、日本餐,觀察廚師用料,更為客觀,下筆從容冷靜。
中餐主調是:「集體文化,講分享。大家同枱吃飯,氣氛好,大家興致才好。食物講鑊氣,廣東菜的快炒,有道理。」
對於新開張的餐廳,徐成說最好等3、5個月,才去光顧。塵埃落定,廚師煮出來的食物,才可見真功夫。幫襯過2至3次,覺得滿意,會再去的。
「色、香、味俱全」,並不容易,徐成說一道菜,做到準確,Well Balanced,很考工夫。
覓食體驗
徐成在《香港食談錄》的序言:「寫給香港餐廳的一組情書」道出他書寫在香港品嘗美食的經驗,他「無意將其寫成覓食指南」。他寫下來的,是「用餐帶來的思考」,「探討餐廳對本地文化及歷史的影響」,並「講述餐廳背後的人和故事」。
「中餐百味」,提及的餐廳/飯店頗多,排名不分先後。由早餐說起,咖啡、奶茶、點心、粥、腸粉,把茶餐的特色都寫了出來。
然後是提供粵菜的,陸羽、鏞記、福臨門、新同樂、家全七福、嘉麟樓、欣圖軒、龍景軒、大班樓。
潮州菜:尚興、樂口福、創發、金燕島、好酒好蔡、好蔡館。
浙江菜:天香樓、杭州酒家。
蘇浙菜:留園雅敘。北方菜的有泰豐樓,有緣小敍。
另有「不拘一格談中餐」,介紹新漢記、唐人館、新榮記、甬府、鄧記川菜。
徐成介紹的餐廳,有一半我沒去過,有去過的,因為不是大廚發辦,或者只是坐在大堂點餐,未能領略該餐廳特色菜的好處。看徐成文章,讓我明白,入到餐廳,要懂得點菜、懂得吃,缺一不可。
徐成說每一家餐廳先觸動他的「一定是食物本身」,「文以載道,美食便是主廚表達自我的『文』」。問徐成:「有朋自遠方來,你帶他們品嘗中菜,你會去哪裏呢?」
徐成的選擇:大班樓「食材和烹飪雙到位」,達至「和」的境界,食材好,處理恰當,「雞有雞味,魚有魚味」,此乃「粵菜精髓」。
天香樓,「每一道名菜,絕對非徒有虛名。」徐成是浙江人,希望「正統老派的味道傳承下去」。
家全七福,「用心,肯花時間,做好傳統粵菜」。
一往情深
徐成居港9年,口碑好的餐廳都去過了,他說香港是「美食之都,名副其實」,又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很快便愛上了香港豐富多采的餐飲圖景」。
「對於餐廳的討論正如談情說愛,靈感的來源往往是感性的,而探討的過程則基於理性。」徐成厲害之處是找到「平衡點」。
美食節目主持Julia Child說:”People who love to eat are always the best people.” 加一句:自己付錢吃,吃得更安心。
徐成「堅持自費,不寫鱔稿」,我舉手贊成。不過,「入到餐廳,大廚提議可吃什麼」,我不反對。
有朋友到來,徐成會帶他們去MONO,「已成為香港食客窺探南美飲食的一個視窗」,從吃酸麵包開始,那是用南美的老麵(Masa Madre)製造而成。
沙拉是Andean Vegetables,包含秘魯黃馬鈴薯、沙葛、佛手瓜、塊莖金蓮花、胭脂仙人掌、塊莖酢槳草。主菜是法式烹飪鴿子,配墨西哥混醬(Mole)。甜點是用可可豆莢自製的朱古力,再來一杯阿根廷瑪黛茶(Mate Cocido)。
南美菜是有吃過,但沒有像MONO那麼細緻講究。下一趟去MONO,得找大廚Ricardo,一定有好介紹。
又推薦了由荒木水都弘(Araki Mitsuhiro)坐鎮的「Araki」。Araki敢用部分「本地漁獲製作前菜和壽司」,此舉值得欣賞。徐成說:「願意偶爾為此付出些溢價。」
「Ta Vie旅」也是要去的,餐廳遵循着季節時令的變換,將日本料理「筍」的概念融入到四季菜單中。」
秋天快要到來,「秋天的菌菇、松茸、雞樅菌,還有松露,也開始走上餐桌。」
希望屆時與徐成來一趟覓食之旅。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