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1993年從歐洲回港,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工作,屬於香港第一批海歸博士後科研人員。在那時候,本地大學主要是以教學為主,博士生畢業後在香港的發展,主要都是以在大學執教鞭為主,投身研究的機會反而比較少。作為香港首批創科創業的參與者,我於香港回歸後第二年,即1998年,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創辦了慧科訊業公司。
中大在孕育科研人才方面貢獻良多,它培養了香港回歸後第一批「新香港精英」,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1997年博士畢業生。未來5年,他將會帶領香港創科及工業持續發展,任重道遠。
在過去30年,我積極參與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投入科技研發、轉化、產業化、創業等工作,見證香港創新及科技領域的發展。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我在此回顧一下香港創科發展走過的路。
第一個10年 探討創科發展方向
香港過去的經濟是以服務業為主要支撐,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勞動力集中在四大支柱產業之中,比較少人有志投身創科領域。故此回歸之前,香港科技產業發展比較初階。金融、地產、旅遊和貿易等支柱產業,雖然在營運當中有採用先進的資訊及通訊科技,而且成效也不俗,但市場對科技比較注重實用性,功能主要是支撐上層產業和服務系統,非常被動。
那段時間,一班熱心業界分子包括我在內,懷着「以民促官」的使命,團結一起,站出來向政府反映業界意見,希望政府完善科技產業政策,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這便是香港資訊科技聯會的起源。聯會當年最成功的舉措,就是爭取立法會設立資訊科技功能界別議席。
當時工商界對投資科技產業的興趣不大,加上香港沒有相關原材料,以及地價昂貴,投資創科產業的成本非常高。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有見及此,決心促進香港經濟轉型,堅持推動創新及科技產業。他一上任便成立創新及科技委員會,並邀請已故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教授,以及中大前校長、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高錕教授擔任委員會的成員。
董建華接受了田長霖教授研究報告的建議,規劃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藍圖,其中包括撥款50億港元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並成立創新科技署管理該基金,專責推動香港創科發展。基金主要用作資助應用研發項目,改變了之前政府只資助基礎研究的政策,為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特區政府也撥款建設香港科學園、數碼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大型科研基建,為創科產業不同持份者創造良好發展條件。
後來曾蔭權上任行政長官,提出香港參與國家5年規劃,並成立了包括信息、科技的4個專業小組,收集業界意見制定《『十一五』與香港發展》行動綱領。特區政府從此得到更多機會參與國家發展,推動香港與內地創科進行深入合作。
第二個10年 成立創新及科技局
梁振英接任行政長官後,非常支持香港發展創新科技,並且大力推動香港與內地的創科合作。他曾指出,國際化是香港所長,香港適宜擔當國家與國外之間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故此上任初期便提出成立專責統籌創新及科技的政策局,並致力推動香港創科業務國際化,積極引進內地及外國創科機構和產業在香港落戶。
2015年11月,創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首任局長為時任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的楊偉雄。2016年《施政報告》,把創新及科技獨立成章,而且大幅增加相關政策,把創科發展由「上游推動」變更為「下游拉動」,鼓勵業界重視創新科技,包括提出撥款20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20億元成立院校中游研發基金、5億元成立創科生活基金等。
另外,梁振英支持青年創新創業,特區政府於2014年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自此本地初創公司數目持續增長。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回歸以來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回顧 2-1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