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已成為現今乃至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社創校園和EDUTION NETWORK於剛過去的7月初合辦「21世紀教育研討會──未來學校的想像:創新與傳承」,探討現今學校如何利用科技、教育改革及社會轉變的契機,發展不同創新教育方式,為香港及國家培育具素質的下一代。研討會邀請了來自社創、學界、商界的不同代表人士,就上述課題作交流分享。本專欄將一連數期輯錄各主題講者之分享內容,以期收拋磚引玉之效。
引言
在自主學習和創意發展於現今教育乃至社會蔚為風氣下,社會創業不單是扶助弱勢群體在經濟上賦權的重要方式,更是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推動社會創新的重要一環。研討會主禮嘉賓,豐盛社企學會會長及社創校園顧問紀治興博士,便於研討會開首,回顧香港近20年社創發展的歷程,並由此闡述社會創業與青少年創新技能發展的關聯。
香港社會創業發展的3個階段:從無到大
社會創新向與教育的創新密不可分。紀博士一開首便指出,社創教育其實即是通過讓學生通過執行一些社創項目,從中進行自主學習。這也切合現時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例如美國的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已提倡讓學生自行選擇和決定所修的課程及時間表,進行自主學習。而學生通過社會創業所能實際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無疑比課堂上所學的更多。
香港社創的發展自2000年開始,至今已逾20年。紀博士便回顧了在這段時期香港社創發展的歷程及不同階段的特點。第一階段是「從無到有」,由2000年至2006年左右。那時香港社創正處於草創時期,不少非政府組織開始透過社會福利署的「創業展才能」等計劃,推動首批社會企業的發展。不過由於當時的社創大多只是以扶貧為主,充其量只是「社企綜援」。不少社企在用完政府的資助後,便無法維持下去。而當時不少社工也不懂得如何去進行社會創業。不過也是在此階段,一些業界人士慢慢開始學會如何進行市場調查和規劃,為其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7至2013年左右,可說是「從有到好」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不少社企開始懂得如何自負盈虧,有些甚至開始能賺取利潤,讓政府有信心繼續推動。當中的一個標誌性成果便是2008年民政事務局舉辦的第一屆社企民間高峰會。此外,不少社企也開始能計算社會投資回報率,讓政府認為投資在社企身上,可以有超出投資數倍以上的回報,有信心說社企是「物超所值」,值得繼續發展。此階段的社企已不只懂得去做,而且亦能做得好。
第三階段則是由2014年至現在,是「從好到大」的階段。在此階段,社企除了持續發展和優化外,也開始有媒體報導關於社企的經驗;而不同界別亦開始認識和肯定社企的社會效益,將社企的發展經驗擴散至社會不同範疇。社創校園、 青年社創元年、社企世界論壇等項目和活動,都是箇中例子。
在社創中尋找有意義的人生
社會創業雖然始終是企業,必須關乎經營和營利,但其也和從業人員和創業者的個人能力、意義追尋、成就感甚至幸福感密切相關。紀博士便分享了他曾進行的一個關於香港社創的調查研究的一些相關結果。這個研究共訪問了110間社企,探討當中的創業者和從業人員從事社創的經歷、看法和感受。紀博士特別點出當中一些值得留意的意見,例如在回答「為何開辦社企」這條問題上,有43%受訪者表示是為了尋找有意義的人生;亦有41%受訪者回答是與個人經歷有關,即家庭本身是經營社企的。同時也有35%受訪者表示是受信仰推動。這可見經營社企在一定程度上是關乎個人經歷和價值意義的尋索。
紀博士進一步指出,根據這一調查結果,社創經驗和個人主觀幸福感之間呈現頗明顯的正向關聯。如果以香港平均個人幸福感5.6分作比較,社企創業者的個人幸福感在創業後由6分提升至7.6分。而問及她們為何幸福感有所提升,得到的答案也主要是與個人成就感、價值和意義追尋相關的,例如「不斷學習和成長的機會」(86%)、「見證弱勢群體的轉化」(83%)、「克服挑戰的樂趣」(66%)、「獲得他人認同」(56%)等。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創業後「找到人生目標」(38%)和「實踐宗教價值」(38%)的受訪者也佔一定比重,可見社創和個人人生意義之間的重要關聯。
紀博士特別指出,就算同是從事社企,創業的和打工的在幸福感方面也有明顯分別。例如社創創業者在創業前後的個人幸福感由5.67上升至7.95,升幅逾40%;而社創的經理人員在從事社企前後的個人幸福感雖然也由6.01升至7.04,但升幅只有17%。創業在社創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社創需要跨界別的領導力
現今社會強調創新能力,社企也不例外。紀博士便以一個社創項目能成功獲得資助的10項要素為例,指出當中的不少要素,如業界知識(industry knowledge)、創意(creativity)、產品開發(product development)、創投方案設計(venture design)等,均強調創業者須具備創新視野和能力。當中的關鍵,正是如何做好仔細的研究考察,發展出一個以數據和可靠資料為基礎的社創項目。社創創業者尤其需要具備經營模式創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和預估收支平衡時間的技能。
紀博士特別點出,社創創業家要具備上述技能,正需要其本身具有跨學科能力(cross-disciplinary competence)和跨界別的領導力(cross-sector leadership)。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亦曾發表過報告,提倡未來人才需具備跨界別領導力。而成功的社會創業家,正需要這種跨界別的領導力,讓社企能同時兼顧商業和社會等各方面的角色:既能做生意,又能扶助弱勢,亦可就企業和社會發展,向政府提出業界的意見和訴求。
21世紀教育研討會系列之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