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黎棟國、容海恩、潘國山、陳家珮、李梓敬,以及新民黨多名成員,周四(5月19日)下午與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會面,就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提出建議。其中,新民黨副主席潘國山除了對李家超在競選政網中提出的「十八區關愛隊」表示支持外,還提出構建「地區治理平台」的設想。
區議會政治化 日久局限明顯
潘國山在接受本社專訪時解釋,在港英政府殖民時代,地區政務專員權力較大,後來由於引進代議政制,政府大量資源投入區議會,區議員4年改選一次。原來的行政主導,漸漸變得政治化,區議員身份「膨脹」,「妹仔大過主人婆」,討論地區事務「見樹不見林」。
如是者經過20多年,區議員的立場往往被「政治化」和「標籤化」,例如以「顏色」區分區議員的「政治光譜」,儘管政府已下放很多權力給區議會,但區議會的局限也十分明顯,結果是一個萬多二萬的社區,真正受惠的其實沒有多少人。
長期在社區服務,曾任沙田田心區區議員的潘國山指出,區議會經常出現「眾口難調」的現象,結果是「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出聲多者「騎劫」了民意、反對的聲音變了「民意」;不出聲就代表沒意見。很多反對意見流於片面,民生問題往往偏向功利的方向思考,缺乏宏觀全局的觀念。
賦權民政專員 加強地區統籌
因此,潘國山說新民黨提出構建一個平台,例如叫做「地區治理平台」,賦權民政專員統籌地區事務。他解釋,現時地區的重要「持份者」只向直屬的上級負責,例如新界區的民政事務處,只向民政事務總署負責,康文署分區辦事處亦如是,只有縱向的負責,沒有橫向的負責。
他舉例說,現時地區內的花槽由康文署負責,掃街卻由食環署負責,天橋下的花槽則由路政署負責,食環署不會派員清掃康文署和路政署負責的花槽,反之亦然。
潘國山認為,要解決這種各自為政的現象,必須構建一個多方共存的平台,賦權民政專員,同時設計平台運行機制,設定目標,由不同部門分工執行。像上述康文署、食環署和路政署的例子,必須整合分工,即只要是清掃工作,則無論是哪個「署」管轄的地方,負責清掃的都要清掃。
倡分區委員會 納入社區幹事
他又建議,在「愛國者治港」的前提下,可以把現時各區的社區發展主任或社區幹事,納入政府架構的分區委員會中來。
至於是否需要全面恢復原來區議會的功能,他認為,原來區議會的職能,可交由社區發展主任或社區幹事處理。
然而,這跟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出的「十八區關愛隊」有何關係呢?潘國山指出,「十八區關愛隊」是一個義工網絡,在愛國愛港的前提下,不計酬勞的義工當然要珍惜,而社團則可以申請政府的資助。
李家超承諾 政府多走入社區
那麼,把社區發展主任或社區幹事納入分區委員會,是否意味着毋須恢復區議會的原來職能?潘國山認為,區議會只是一個名堂,也可以稱為「地區治理平台」,尤其是基層市民經歷過疫情下政府部門的公務員「在家辦公」、傳統NGO暫停服務,以至政府熱線打不通之後,這個多方共存、賦權民政專員的「地區治理平台」就顯得更有必要。
至於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周四與李家超的會面,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李家超解釋了政府架構改組的必要性,新民黨也向他提出要加強地區統籌工作,讓地區服務做得更好。
李家超表示,未來政府會多走進社區,接觸市民,並重申政綱中提出的「十八區關愛隊」;葉劉淑儀、潘國山與新民黨各社區發展主任均認為,「十八區關愛隊」應該動員更多年輕人與政府加強未來各方面的協作。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