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年輕人投入科創大潮正當時

經多年努力,香港科創稍露頭角,現在無論北京、港府、院校一連串舉措促進科創,香港年輕人應抱更大信心去開拓,實現創意夢想。
「香港年輕人,投入科創大潮正當時」這個大標題,對台灣、新加坡、韓國或內地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感到可笑,因為這些地區的科技創新,年輕人早已參與其中,遙遙領先香港了。在北京,人們不用帶錢包,手機付款很普遍;在三星的帶動下,韓國科技及文化互動發展;新加坡作為科技智慧之城,香港卻仍在研究可行的階段,非常滯後。
 
香港這個經濟繁榮的大都市,因社會政治化,近年發展滯後,非常可惜。今年政改不通過,社會紛爭不絕。與此同時,香港正蘊釀一股新期望:年輕人,可會深切反省,為自己前途、為香港未來打拼?香港的科研環境正在改善,年人何不跳進這個科創大潮?
 

科研環境正在改善

 
鄰國都在向前行,香港不進則退,真要讓賽嗎?現在無論北京、政府、高校、科研專家都有心推動香港科創,以提升競爭力。
 
首先,港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經歷了三年立法會拉布阻撓,該局終於在11月成立。由香港理工大學前副校長楊偉雄教授擔任局長。香港理工大學在應用科學上表現尤其出色,由楊偉雄領導,令人期望香港科研成果可以躍進。
 
第二,科學家帶動科研前沿。香港科學院剛於12月5日成立,由著名基因科學家、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擔任院長。城大於上月成立高等研究院,由諾貝爾獎得主及世界頂尖跨學科學者組成團隊。
 
第三,北京支持香港發展為國際創新中心。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於12月7日在港發表演說稱,香港是科學的高地,世界排名前列,內地可協助港人燃點創業之夢。科學園與多間內地支援創業機構剛共同簽署協議,促使香港年輕人結合內地優勢,北上創業。
 
第四,科研基金鼓勵初創企業。阿里巴巴集團上月宣布成立十億元的「香港創業者基金」供以香港為主的初創公司申請,與阿里合作,並為香港大專生提供200個內地實習機會。特首梁振英於年初發表施政報告表示,政府準備注資三億元設「青年發展基金」,資助現有計劃未能涵蓋的創新青年發展活動,包括與非政府機構合作,以資金配對形式幫助青年創業。
 
第五,共享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激增。香港土地珍貴,人們總批評空間不足,租金貴昂,限制了創意、創業。可幸,近年香港共享工作空間紛紛成立,對培育創業大有好處,包括 TusPark HK、Good Lab、CoCoon、UNO Coworking Space、Hive ,及網絡界著名的 boot.hk 等。截至今年11月,香港共有45間,比起2010年只有三間,數目大增。
 

本地科創嶄露頭角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年輕人嚮往從事金融業;在港念數學、工程學科不太吃香,與西方截然不同。港人常有句話說:Hi-Tech 「揩嘢」,意即:從事高科技易於失敗。在香港商業追求快速回報之下,人們不願投身科研,創業也避之為妙。
 
香港科技園公司早於2001年在董建華就任特首期間展開運作,於2003年開始落成並多次由他主禮。經歷十多年的努力,科技園漸見成果,進駐的初創企業先後兩次奪得日內瓦國際發明最高榮譽大獎:2012年由徐錦輝以「希望之手」獲得,2015年由杜偉樑以「轉基因鯖鱂魚」技術作檢測日常消費品安全而奪取;其他獎項無數。
 
在紛擾的社會裏,港人急躁,急於求成,不敢相信香港也有本土科學家。事實上,港大化學系支志明(首位港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首位華人獲美國臨牀化學協會講學獎,致力研究血漿 DNA 診斷技術)、港大化學系任詠華(獲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表揚在發光材料及太陽能創新技術成就)等已成為世界頂尖科學高手。香港傳媒充斥政治爭議、財經訊息、娛樂八卦,最近報導了該批科學家的專訪系列,顯得有新意。
 
香港科研商品化在進步之中,院校也有奪目之作。原在科大就讀的內地生汪滔在電子與計算器工程學系李澤湘教授指引之下,把科研技術帶到深圳生產,結果其領先的大疆(DJI)遙控航拍機(drone)佔全球市場份額達七成。城大生物醫學系鄭淑嫻教授的科研團隊研發的「轉基因鯖鱂魚」技術,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公司利用作檢測日常消費品安全,獲得了日內瓦國際發明最高榮譽大獎。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的 Rex Sham 研發森林機械人監控山火,獲得了今年 IBM SmartCamp 全球年度創業家大獎,其森林機械人已在內地多省駐足,並正涉足國際。近年香港多間院校都開始設有專責部門支持學生創業,也有積極進行科普的。城大張澤松教授籌組 Apps Lab. 吸引數百名大學生參加,冀有助普及軟件的設計及使用。
 

落後就是機會

 
昔日,香港發明「八達通」、機場行李識別系統,領先世界。如今,香港金融之都尚不夠智慧,放眼周邊,創新不如人;連深圳都成為國際關注的創業之都。儘管香港高校學術論文水平世界一流,但研發經費不足,產業落後。經多年努力,香港科創稍露頭角,現在無論北京、港府、院校一連串舉措促進科創,香港年輕人應抱更大信心去開拓,實現創意夢想。
 
(圖片:Pixabay)

廖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