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木棉花、黃花風鈴木等花都盛開了,但近期濕度卻好似比以往的春天乾燥,早前天文台更錄得22%相對濕度,打破1984年以來的4月最低紀錄,並預料4至6月的雨量正常至偏少,以及溫度正常至偏高。
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各地冰川融化加速,再加上極端天氣越趨頻繁,出現極端乾旱天氣的機會上升,香港會否再破2018年的最乾旱記錄,水塘亦乾旱見底?
香港的威「水」史?
人類的生活往往離不開淡水,例如飲用水、洗澡及清潔、農業及工業用水等。在2020/21年度,香港全年食水用量達10億立方米,其中有七至八成來自東江水供應,其餘為雨水收集。除了淡水,海水亦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水資源。
香港全年海水用量約3億立方米,用於海水沖廁,供應約85%人口,佔總用水量約兩成。為節約食水,香港於50年代尾開始使用海水沖廁,成為全球首創,直至目前為止,仍然是少數廣泛使用海水沖廁的地區,亦是首個獲得「Chris Binnie持續水務管理大獎」的歐洲以外地區,享譽國際。
除了海水沖廁,香港亦有另一項「世一」記錄──屯門安樂排海水化淡廠。它在1975年落成,斥資超過4億,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海水化淡廠,唯全球燃料價格飆升導致成本上漲,令海水化淡廠僅僅運作3年就要關門大吉。
在水供應日漸緊張,急需開拓新資源的環境下,海水化淡成了「新出路」,隨着技術進步,海水化淡的成本下降,新的海水化淡廠將落址將軍澳,第一階段建進工程預計2023年完成,可每日供應13萬至27萬立方米食水,佔整體食水用量5至10%,望有助穩定食水供應,以應對氣候變化。
缺水威脅 靠科技轉危為機
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及強度增加,不少區域都出現極端降雨或極端乾旱現象,不僅可能帶來經濟損失及環境破壞,更可能造成人命傷亡。面對水資源危機,很多國家都不敢掉以輕心,積極以政策及設施減少水消耗及增加供應。
在國土被大片沙漠覆蓋及降雨量不足的情況下,以色列成為污水回收及海水化淡領域的領導者,回收率領先全球,全國有93%的污水經回收處理後用作農業灌溉的「再生水」及儲存成為地下水,再生水價格較淡水低廉,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更可供農作物吸收,為農民節省部分施肥成本;而將海水轉化為淡水,更可滿足以色列超過一半的飲用水需求。
水也要可持續
地球表面有70%面積被液態水覆蓋,水的總儲存量近14億立方千米,當中有約97.5%為海洋,其他則在冰川、地下水、河流、湖泊及大氣之中,換言之,海水資源比淡水資源豐富得多。淡水資源並非用之不盡,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項研究顯示,世界上許多淡水資源的消耗速度比補充的速度要快,並警告全球多個地區正面臨水資源危機。
聯合國在2015年宣布了17項「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第3項、第6項及第13項便為「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淨水及衛生」(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及「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水資源、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無論是防疫時保持衛生的清潔用水,還是腹瀉等與水污染相關的疾病,到乾旱引致的傳染病(如霍亂及痢疾)風險,如何可持續使用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及維持人類健康成關鍵。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