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衣足食、健康與預期壽命狀態好,與個人的快樂息息相關。
曾經的「自由天堂」香港,2020年的人均GDP(IMF)超過4.6萬美元,為紅色中國(紅中)或俄羅斯的5倍多,在發達經濟體之列;預期男女平均壽命約86歲,居全球首位。
但是,許多港人並不開心。面對「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杜甫:曲江)的景觀,或也難得動情,懶得理會。現實的生活令許多人戚戚焉。
全球快樂度 香港低排81
聯合國於3月18日公布的《全球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下稱快樂指數),評估2021年度146個國家或經濟體的居民快樂程度,香港排81位,低於紅中(72)、俄羅斯(80),與台灣(26)、新加坡(27)差距更大。
與2013年度比較,香港處於大倒退之勢,從64(評估總數156個)下降17位。其餘全球指數諸如自由(社會自由)、新聞自由、民主指數,都持續下降。
本年度的快樂指數,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排在前20位的,絕大多數是西方發達國家,北歐諸國的地位尤突出,與真正社會主義的分配、福利制度有關;
二,華族聚居地之間,差距仍較大;
三,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波羅的海3國,原東歐部分共產國家,在蘇聯解體(1991)後自由化、市場化較快,快樂指數亦較高。
北歐富裕國 居民最快樂
快樂指數的民調、評估,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辦、聯合國贊助,自2012年以來,評分的項目是:人均GDP,預期平均壽命,社會援助程度,生活方式的選擇自由,慷慨,對腐敗的觀感。
本年度快樂指數的前5位,是芬蘭、丹麥、冰島、瑞士、荷蘭;接下去的5位是盧森堡、瑞典、挪威、以色列、紐西蘭。
第10位之後的是:奧地利11、澳洲12、愛爾蘭13、德國14、加拿大15、美國16、英國17、捷克18、比利時19、法國20。
大都是歐洲國家。前10位的多為北歐或西歐福利制度良好國家,是和平、理性、真正自由民主又帶福利社會主義色彩的國家,不同於列寧(1870—1924)、斯大林(1879—1953)暴力專制社會主義。居民享有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獲保障;政府透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稅收與福利補貼,包含公共財政支付的「公共品」),縮小收入差距,沒有貧富懸殊的「大傾斜」。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GDP總量全球第4),社會福利雖不及北歐諸國,但縮小高低收入差距有成。據研究「共同富裕」的一位專家文章,2011—2018的基尼系數,德國約0.29,比英、美(0.36、0.39)低(註1)。
一黨獨大威權主義國家或極權主義國家(註2),基尼系數往往接近或超過0.50。貧富懸殊太大,關乎權力不開放,市場不健全,權貴勢力控制大量社會資源,特權貪污猖獗。
快樂指數高的前20位,有堅實經濟基礎,人均GDP大都超過4萬美元(2020全球平均數約1.1萬),前10位中的盧森堡高達11.7萬、瑞士超過8.7萬。
它們的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水準高,文化和旅遊業發達,環境保護的法律約束和行政管理亦領先。這是造就居民「快樂感」的社會因素。
香港低於俄 治理能力弱
個人的「快樂感」,與社會經濟狀況的關係甚深。在常態之下,經濟實力強的經濟體,居民有相對較大的「快樂動力」,但並非是絕對的正比例關係。香港的人均GDP居於全球16上下,快樂指數卻持續下降,現在「破落」到還不及俄羅斯。
持續下降有複雜的政治、社會因素。社會抗爭、瘟疫肆虐導致的糾結難緩解,是一大原因。
在宏觀層面,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應對瘟疫缺乏危機處理預案,以致醫療衛生設施和人手緊缺、老人處境特別艱難。
在微觀層面,政策或行政強制舉措,時有太苛嚴或「不貼地」、朝令夕改之偏失,訊息又混亂、透明度不足,令市民無所適從。
貧富懸殊大 涉結構弊端
長期的社會、經濟結構弊端,更不能忽略。這種弊端造成貧富懸殊,發展機會極不平衡,居住空間差異擴大。官方又缺乏全社會財富分配改革(含稅制改革向高收入者略增稅),特權現象日漸明顯,醫療和衛生資源不足加劇(含安老和託嬰設施短缺)。
在「一國兩制」之下,和平、理性的港人尊重「一國」主權地位及其權利,也期待「兩制邊界」清晰,確保基本法賦予港人的權益。但是近幾年香港的新聞自由、民間社會等,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相關的全球指數下降),不少港人有「未來不確定」的焦慮,有資深社會學教授提到移民、退學、退職之潮。這些焦慮,影響個人的「快樂感」。
2021年快樂指數,不包含烏克蘭被侵因素。2月24日俄侵烏後,戰火造成民間大災難,許多港人「感同身受」。
恰如五教授譴責俄侵烏的公開函(2月26日)言:
互聯網即時直播戰況:廢墟、炮聲、難民……烏克蘭的傷口深深地刺痛了我們。作為曾經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家破人亡、餓殍千里、割地賠款……,這些苦難和恥辱鑄就了我們的歷史意識,我們對烏克蘭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強權不僅會使文明進步的成果和國際正義的原則毀於一旦,還會給俄羅斯民族帶來巨大的恥辱和災難。
五教授指香港大學歷史系徐國琦教授和北大、清華、復旦、南京大學的四位歷史學教授(註3)。
烏克蘭戰火難以熄滅,自也增添港人的憂慮。
聯合國人權機構透露,2月24日至4月5日,烏克蘭逃亡鄰國的難民近428萬(註4)。這種災難或多或少會影響港人的「快樂度」。
在戰爭與和平的糾結中,如何盡可能「平靜」個人的精神世界,是許多港人面對的心理挑戰。
人須有自我 思考創造力
蘇聯解體後的波羅的海3國,原東歐抗議蘇干預、侵略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快樂指數較高:捷克18,立陶宛34,斯洛伐克35,愛沙尼亞36,拉脫維亞42,波蘭48。
它們的人均GDP(美元),多在2萬上下。其中,波羅的海3國中的愛沙尼亞,自由、民主指數處於強勢狀態:自由17、經濟自由7、民主27,人均GDP約2.3萬。
「快樂感」比較高,關乎脫蘇後的自由化、市場化,提升了人的個體價值。這是蘇東波(蘇聯東歐改革波潮)後的文明之路(註5)。
人是個體,不再是依附政治的工具,不再順從官方喊口號給自己塗「保護色」。人有獨立的「自我」,在思想、言論、人身自由中,增進個人的思考力、創造力及促進社會和諧的動力,從而提升個人「快樂感」。
註:
1, 中國新聞周刊網2021.10.10。
2, 極權威權差異 關乎自由選舉
3,挺俄千夫諾諾 反侵五士諤諤
4,土耳其TRT,2022.4.6。
5,賄賂風險甚低 波羅的海奇蹟
表,全球快樂、自由、民主指數排位
本文原題〈點水蜻蜓款款飛 許多港人不動情〉,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