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陷入膠着,局面極不明朗。網上訊息真真假假,不宜輕信。美國和西方國家現正渲染戰爭的殘酷一面,製造輿論,一面倒指責俄國是侵略者,好讓世人忘記北約持續東擴才是挑起戰爭的始作俑者。美國先是販賣戰爭,如今戰爭爆發,轉而售賣和平,博取世人同情。當然另外還有兩手,一是繼續大量供應武器給烏克蘭,二是以多種手段嚴厲制裁俄羅斯。
通過互聯網傳遞訊息,塑造反俄輿論,是另一個戰場,威力無窮,成本更輕。現時估計,美國不會出兵,但會出盡法寶,鼓動俄烏戰爭繼續打下去。未來一段時間或會談談打打,有可能烏克蘭一分為二,戰事或會相持不下,拖延下去,陷入泥沼。前瞻未來,令人黯然神傷,因為受苦受難的最終一定是無辜的老百姓,還勢將出現難民潮,把北約拖入混亂。
和統聲音 愈發響亮
這邊廂,台灣寶島鬧哄哄,炸開了鍋。美國派軍艦又一次來到台灣海峽自由航行,蓄意挑釁,唯恐天下不亂。此外,拜登將會派出有軍方背景的高層到台灣再一次旋風式竄擾訪問,肆無忌憚,毫不掩飾,踐踏「一個中國」的底線。島內出現很多截然不同的雜音和噪音,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馬英九認為一旦發生熱戰,美軍只會出售武器,提供情報,但出兵的機會非常少。另外,蔡英文表示或會行出關鍵的一步,她的意思十分明顯,就是妄圖宣稱台灣「法理獨立」,又妄想美國會承認支持。這是一步極度危險的險棋。俄烏戰爭爆發後,世界形勢已發生質變,因此不排除「台獨」分子真有鋌而走險的可能性。
根據最新情況,民進黨內部出現分裂,已有提出和統的聲音。早前國民黨和新黨領導人先後到北京訪問,分別出席冬奧的開幕和閉幕儀式,發出強烈訊息,支持兩岸和平統一。估計親民黨和民眾黨或會陸續出訪北京,有所表態。下一步極有可能島內將會形成號召和統的統一戰線,抗衡民進黨叛國集團謀「獨」死硬派,和統的聲音或會愈發響亮。如果台海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維持到年底,統獨議題將會左右大局,影響「九合一」選舉的結果。
今日烏國 明日台灣
俄烏戰爭爆發,在某一意義上,現正提供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給台灣同胞參考。俄國是在美國及北約持續30年(尤其是過去8年)步步進逼情況下,走投無路,後退一步再無死所,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不得不背水而戰,堅決反擊。
普京更發出狠話,已啟動核武器預備候命,只要美國和北約膽敢向俄國發射一枚導彈攻擊,將會狠命回擊。他說過,如果俄羅斯沒有了,還要這個世界做什麼?狹路相逢勇者勝。普京目前的取態,回看台海這邊,可以作為參考。
從國民黨到民進黨,73年來中國領土處於分裂狀態,台灣仍未回歸,就是美國一直從中作梗。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嚴正立場,自從中美建交43年來中國已不斷反覆闡述,美國就是聽不進去。
從理性的角度看,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如今「台獨」分裂勢力不斷挑釁,以武拒統、倚美謀「獨」、突破紅線,配合美國瘋狂挑釁,態度愈發猖狂。如今國際形勢頓起變化,估計大陸將不得不考慮及時採取措施。這不是虛張聲勢,大陸方面絕對有決心有能力,而且牢牢地掌握主動權。
未來一段時間,如果白宮和五角大樓繼續慫恿「台獨」分子鋌而走險,朝着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走,那就真正應了一句:今日的烏克蘭,有可能就是明天台灣寶島。兩岸統一,北京可以採取的手段和工具多種多樣,但一直以最大的耐心,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融合發展,為台海謀和平,為台灣同胞謀福祉,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非到萬不得已,不採非常手段。如果萬不得已,肯定雷霆萬鈞,絕無疑問。
兩岸統一進程已加速
根據最新形勢,估計如果在政黨層面,海峽兩岸展開對話洽談統一台灣問題,那將會是最大的轉折性突破。人稱「祖母綠」的呂秀蓮,最近發表多番言論,好像幡然悔悟。她說支持和統,提出「統合」這個概念,花樣翻新,代表民進黨內部已出現不同看法。
呂秀蓮認為台灣被美國列為全球軍火客戶第一名,絕不代表台灣有錢可買得和平,而是代表台灣已處在全球最危險的戰爭邊緣。她呼籲預防戰爭,投資和平。就在上周,她又告誡台灣年輕人應該抓住機會,認為在她有生之年,大陸一定會解決台灣問題。她已78歲,還企圖在民進黨內爭奪話語權。
她的上述看法,仍只是微弱聲音,反映台灣輿論長期被民進黨把持操弄,積重難返。近日島內言論有微妙變化,呂秀蓮或許只是行出了第一步,但她承認兩岸統一進程正在加速,這句話說出了真實。相信兩岸統一進程,已走上高速路,已進入倒計時。
因為不統不獨的現狀,根本無法再繼續維持下去。蔡英文當局除了依附美國之外,在怎樣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上已沒有任何提出新主張轉寰的空間。將來在台灣島內會否出現類似傅作義式的人物,有待觀察,目前言之尚早。
港人在當前抗疫防控的艱難時刻,還須了解地緣政治正急劇起變化。特區政府一定要在中央的指導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添煩添亂。這是作為特區政府領袖最重要的政治覺悟和責任,要立場堅定,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以謀遠慮,有前瞻能力以臨大事。如果在這些方面做不到,或許需要考慮重新布局,換人換腦筋,鼎故以革新。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