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政制的第三代

禪讓政制的遺產(四)

在其位者要謹謹慎慎,要安民不擾,要挑賢德的人來輔助自己,天下便都來呼應。其餘便是讓自己的思路、理念清晰地展示,以待天命的眷顧。
 

禹超出舜的期望

 
但就整個禪讓政制的整個藍圖來說,舜並不滿足於自己的成績。他希望自己的繼承者「能成美堯之事」,就是完成或發展堯創始的禪讓政治。於是他接受四嶽的推薦,培養禹為繼承人。他交給禹的重任並不單單是治水,而是「平水土」,即建立有利全天下土地及水利的工程。十三年下來,禹做的成績超乎舜的期望:
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按:即益稷,是舜派給禹的副手)與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頁51《史記‧夏本紀》)
禹非但治黃河,也治長江。所到之處,考察土地物候,按生態條件,安排生產,並以生產情況定賦稅。有研究土壤、物產,決定種植品類,尋找可用礦石,以發展工商業。並就開山闢路,引川歸河,引河入海之便,打通天下水陸兩路,大利物流互惠,政令傳達,文化交流,經濟發展。當然,這也有利於禪讓政治理念的傳播,使堯、舜的聲教,達於九州。
 
禹「平水土」之功,主要在為禪讓政制建立了長久厚實的經濟基礎,但他對如何推行其政治理念有沒有一套辦法呢?這是舜很關切的問題。於是召集禹、伯夷、皋陶三人,讓他們各抒己見。伯夷沒說甚麼,皋陶首先提出自己的辦法:「信其道德,謀明輔和。」就是以「德」為綱,把「政德」當成一種信念(或今天說的「核心價值」),爭取有明德的人輔助或支持這套價值觀。禹問他如何進行。皋陶說:「慎其身脩,思長,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已。」(《史記》頁77)就是自己要修私德,又有全面長遠的考慮和規劃,使部族之間和睦有序,爭取眾多高明之士輔助,這種價值理念便可由近及遠,傳播開去。皋陶又補充說:「在知人,在安民。」(見同上)禹認為這一點連堯舜二帝都認為很難,卻同意那非常重要,因為「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人善任,百姓受惠,民心自安。
 
跟著皋陶說到「九德」。這「九德」屬於治國的「政德」範疇:「始事事:寬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擾(一作「柔」)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彊而義。」(見同上)「九德」須通過行事來鑑定:性格要表現得寬弘而莊嚴,手法柔軟卻能成事,有一貫的政策與共識,處事要嚴肅,理順事情要靈活而剛毅,態度要直率而溫靄,做法要簡單俐落,站穩立場,堅持正義。此「九德」要「章其有常」:「日宣三德」可作大夫,「日嚴振敬六德」可以為諸侯,「九德咸事」,方可為帝。皋陶又提到,任用官員,不能選錯了人;治理天下大事,還要適當地輔以刑法。禹認為按皋陶這套辦法,一定可以做出成績來。
 

對天下很重要

 
舜鼓勵禹也談自己的看法。禹說自己忙於「平水土」的任務,沒有想得太多。只是覺得這是一項對治天下很重要的工作:
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民眾乃定,萬國為治。(《史記》頁79)
皋陶也認為這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禹又補充說:「慎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史記》頁79)就是說在其位者要謹謹慎慎,要安民不擾,要挑賢德的人來輔助自己,天下便都來呼應。其餘便是讓自己的思路、理念清晰地展示,以待天命的眷顧。舜卻強調能任用賢人是最重要的:「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汝)輔之。」臣是帝的代理者,有如他的手腳和眼睛,輔助他照顧老百姓,就像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在身邊一樣。但舜又提醒禹要警惕那些當面奉承背面毀謗的「嬖臣」,要把他們都清理掉,以免影響施政;另一方面,對四鄰賢德的輔臣卻要敬重。這樣,帝的政德便都可以明確地施行。禹說自己會建立一套相應的人事制度(「服」)來加以實踐:
輔成五服,至於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逼)四海,咸建五長,各道有功。(頁80)
能「知人/官人」,能「防嬖」是「人治」之方;重視「人治」之外,也重視「法治」。於是掌管刑法的皋陶下令人民都按禹的規矩來做,不聽從者,刑罰加之。這樣舜的政德(政治理念),便大明於天下。舜對禹的成績非常肯定:
皋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謨、皋陶謨、益稷。(頁30《尚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
「謨」就是謀劃。禹的「平天下」大計是皋陶提出來的,把這個大計落實的卻是禹,故舜寫了「謨」來加以宣揚。
 
待續
 
(圖片:網上圖片)

古兆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