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技為未來發展趨勢

所謂的潛意識、心理遊戲、隱喻和漩渦,其實都並非實體,一切都在我們的腦中,以十分個人的方式呈現。

新年伊始,先恭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心靈安康。

自從元宇宙科技能應用在心理治療這話題興起,加上政府大力推動科技輔助治療,各大學、社福團體都正朝這方向工作,以至我這個月來的演講、授課及節目採訪等都離不開這個課題。

現實和虛幻是否有一條明確界線?

有一位參與靜觀課堂的學員問了一個問題,值得所有人反思。她覺得以元宇宙科技輔助心理治療把人帶入虛擬世界,而人的各種煩惱大部分都是虛擬的,那樣做會否放大了受助者的虛擬世界,反而令他不能直視自己的現實世界呢?

這個問題確實問得有深度。她了解到心理治療的本質是把受助者帶離虛幻,重投現實。可是到底現實和虛幻是否有一條確切的界線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潛行凶間》?該故事是描述一隊專業人士, 潛入別人的夢裏去改變他人的潛意識。

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其實也是差不多,只不過我們並沒有把潛意識實體化的技能而已。心理治療師會透過不同的心理遊戲和隱喻,把受助者從其心理漩渦中抽離。在這裏需要點出的,是所謂的潛意識、心理遊戲、隱喻和漩渦,其實都並非實體,一切都在我們的腦中,以十分個人的方式呈現。

利用科技處理人類心底的渴求

既然所有事情都在腦海世界,屬虛幻之境,那麼要應對虛幻的思想,夾硬地用實體的方法處理其實是不切實際的。簡單而言,面對憂慮、恐懼或是狂喜,你又有什麼辦法帶領受助者回歸現實,以務實的方式去處理發生在他身上的問題呢?

所以所謂的虛實其實並無實際界線,更無必要去為它畫出一個邊界。 其實在我們身邊的現實問題根本不多,如果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去看,人的需求其實只留在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再進階一點的需求,例如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說白了其實就是一些虛擬的感覺,亦是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

因此我們不應該退化去追求所謂實際需求,而是要順應人類需求,利用科技去處理人類高層次心底的渴求。其實什麼虛擬、科技等等字眼,本來就是中性的,而人類作為這些字眼的演繹者,以自身的經驗和期盼為這些字眼賦予了正面或負面的意義。

林嘉良